在中國武術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
的確,在漫長的歲月裏,中國古代武術不僅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獨特的理論、技術、功法,也形成了一套與武術密切相關的道德體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武德。中國古代的武術家非常重視武術道德,盡管古代武術有千門萬派,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是,所有的門派都不約而同地把培養武德作為習武者的首要任務。武德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武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缺德者不或與之學,喪理者不或教之武”的格言。中國古代武術主要是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因此,武術道德既有封建道德的糟粕,又有古老文明的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我們今天麵臨的一個任務就是剔除封建糟粕,繼承和發揚古代武德的精華。那麼古代武德中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呢
一、武術的目的是自衛
中國古代武術的一切招法都是以如何打敗對手為出發點的。因此,武術動作是在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生理特點做了徹底的分析之後,針對人體各個環節的弱點設計出來的。雖然,在戰場上千軍萬馬的集團廝殺中,武術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在單人格鬥中,它確實是可以致人傷殘、甚至死亡的銳利武器。但是,有意思的是,這種專為打人設計的武術,其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傷害對手,而是出於自衛,製止對手的攻擊行動。就像中文的“武”字,由“止”和“戈”兩字組成。意思是“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幹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因此,真正的武術家出手總是非常謹慎,不到萬不得已不出手,不到萬分危急不用險招。如,在少林武術中有“八打八不打”的說法,所謂“八打”就是,一打眉頭雙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門(麵頰和耳門),
四打背後骨縫(肩胛骨內外緣),五打肺腑胸膛(兩肋),六打撩陰高骨(恥骨),七打鶴膝虎頭(髕骨),八打破骨千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陽為首(太陽穴),二不打對正鎖口(胸口劍突),三不打中心內壁(硬軟肋結合部),四不打兩肋太極(兩腋),五不打海底撩陰(下陰),六不打兩腎對心(腰眼),七不打尾閭風府(骶尾骨),八不打兩耳扇風(耳窩)。可以看出,“八打”之處均為不至造成嚴重傷害而又能控製住對手的部位,凡是不打的地方都是一些致命的要害。“少林七十二藝”也強調,武術技擊“尚德不尚力”,推尚道德,而非推尚武力,因此重守不重攻。練習七十二藝的目的是強身健體,即使功夫練到很深的程度,也隻可用於自衛,千萬不可以逞意氣,好勇鬥狠。正因為武術有致人於死命的威力,好人可以用它來懲惡扶正,伸張正義,壞人也可以利用它來行凶作惡,傷害善良,因此,武術家們在選擇弟子、傳授武技時都把有沒有道德列為首要標準。明代內家拳有對五種人不傳的規定,這五種人是用心險惡的陰謀家、喜歡鬥毆打架的莽漢、酗酒成性的酒鬼、喜歡顯示賣弄的淺薄之徒和不能吃苦的愚鈍的人(黃百家《內家拳法》)\.峨眉槍法也強調傳授武技時選擇人的重要性,不能傳給不仁不義的人(《峨眉槍法戒謹》)\.永春白鶴拳規定不能給不知禮貌的人教拳(《永春白鶴拳拳譜》)\.昆侖劍也有人品不端者不傳,不知珍重者不傳,文武不就者不傳,借此求財者不傳,俗氣入骨者不傳等規矩\.太極拳的打穴法也有“八不傳”的規矩,即不傳給不忠不孝之人、根底不好之人、心術不正之人、鹵莽滅裂之人、目中無人之人、無禮無恩之人、反複無常之人、得易失易之人。隻有確認學藝人是“忠孝知恩者、心氣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才能將這些功夫傳給他。
二、見義勇為,敢於鬥爭
古代武術強調自衛,絕不是說練了一身的好武藝就是為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相反,有正義感的習武者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武術家極為突出的優秀品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就出現了“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武俠。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武林好漢,俠肝義膽,不畏強暴,扶危濟困,成為曆代傳頌的佳話。武術家出手與人格鬥有“三懼三不懼”之說,所謂“三懼”是指老、幼、婦這些比較弱小的對象,武術家不宜與這些人爭鬥。而“三不懼”是指有大勢力、大氣力或大功夫的人,都是些平常人不敢碰的強梁之徒,對這些人偏要鬥他一鬥。這時候就絕不留情,要痛下殺手:“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並當心。下部兩臁〔lián廉〕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雖然在專製的封建社會,窮苦大眾受壓迫、遭欺淩的社會不公現象不是靠技藝高超的武林豪傑行俠仗義所能解決的,但是,武術英傑們在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扶弱除強,確實在青史上留下了一曲曲正氣歌。
三、尊重對手
中國素有禮義之邦之稱。中國古代武術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套十分複雜的禮節,不論是以武會友,還是以武相爭,總是先行禮再開拳,以表示對對手的尊重。所行的拳禮,按照習武者的身份、習武場合等不同,有不同的選擇。如五指禮,有兩種,其一,一手伸平,中指尖對另一拳拳峰,或一手五指直立,另手成掌緊靠立指之掌,雙手置胸前,丁字步,禮畢,複原。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嶽,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獻拳,意為敬向天下英豪和觀眾請教;其二,一手伸平,蓋住另拳拳麵,表示濟困扶危,抑強助弱;或向大眾求助之意。四指禮,左手為掌,亮四指(表示四海武林同道和四方觀眾賢達),曲拇指(表自謙),右手成拳(表示拳術)貼左掌心,置胸前,丁字步。或將成禮之雙手左右橫擺,歸於胸前。意為四海武林同道,列位觀眾在上,不才開拳獻醜,望海涵賜教。或說:亮四指代四海武林若昆弟;五指成拳表示五湖親近似一家。三指禮,有兩種,其一,左手亮三指(表示釋、道、儒三教九流俊傑),曲食指、拇指(表示一不畏人言攻擊;二不避斧鉞傷身,忠誠真理),右手成拳(表示三山五嶽協力同心,眾誌成城)置胸前,左足尖朝前點地,右腿微彎;其二,兩手作虎爪形,掌背相靠於正胸前,取四平馬步。以示反對外來統治,振中華武威。舉手禮,有三種,其一、一手持械,另一手亮掌,掌緣向前,掌尖與肩平;其二、在對拳或器械對練時,舉手敬禮,同時也是開始的信號;其三、兩人相見,亮左掌為打招呼,對方舉右掌為答謝。合參禮,同施二禮,如先鞠躬,繼行四指禮。意為“禮多人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