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係的開放性
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係的開放性是指師生在教學交往過程中,師生在開放共處的教學互動中相互交流、溝通與進步。生成於交互主體性師生關係的師生共同體是一個兼容並包的開放共同體,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和開放包容的氣度,能夠充分吸納教師與學生的智慧和智識,隨著教學交往的深入不斷豐富和完善師生共同體的共識與規範。基於相互承認而生成的交互主體性師生關係既保留有師生雙方的個性,同時又與對方個性交互融合。在對等交往中,師生雙方的看法、意見和觀點都得到了同等的對待和尊重,師生個體都超越種族中心式的“自我”,主動實現“去中心化”,彼此對對方的思想與觀點保持長久的開放,而且雙方都設身處地主動理解對方的立場、想法和觀點。
在開放的師生共同體中,師生基於教與學的交往平台能夠廣泛地商談、交流教學環節與過程的所有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分析綜合、聯想想象、發散收斂、探索批評,正麵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與實踐。師生共同體的教學活動包括教與學的各個方麵:諸如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其中之一的重要問題是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和商討,以教師與學生都認可和接受的方式並由雙方在交流中共同完成知識傳承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選定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具體涉及教學內容的難度、範圍與層次既要考慮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如此一來,就有助於教師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以根據學生實際的態度和狀況來傳授知識。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是簡化教學流程,增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這主要取決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合作,其中如何有效地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是教學方法的核心問題。知識的傳承是傳與承的統一,所以教學方法的重點就在於知識的傳與承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相互對接起來,達到傳與承的有效融合。教學手段是展示教師知識結構與授課能力的重要體現,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重要差別在於手段是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智識結構與所傳授知識類型的對接過程的具體化;教學方法是根據所傳授知識的性質、範圍與層次並結合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而推行的授予形式。教學手段與教師的知識結構、表達能力緊密關聯,教學方法主要與所傳授知識的類型、傳授對象的思維能力與接受能力密切相關。可見,在師生共同體的教學過程中隻有在教學內容與環節上師生之間對等開放才能夠有效地實現師生關係的良性互動與持續發展。
五、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係的實踐性
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係的實踐性是指師生在教學交往中,基於實際的教學實踐來承載知識的傳授,即通過師生相互的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使得知識的傳承成為現實。在師生共同體的教學交往中,由於教師與學生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處境不同,故無法事先就製定出統一的交往規則。在此情況下,師生個體在選擇其行為時,必先估量個體行為的處境,然後再根據相互性原則來行事,隨著雙方交往的深入和拓展,彼此在教學實踐中共同商議、相互尊重對方的願意和情感而逐步形成雙方皆能認同和接受的規範與規則。因此,交互主體師生關係的生成與實現隻能建基於師生教學互動的交往實踐之中,脫離教學實踐的交往行為無法獲得師生互認的有效性交往規範與行動規則,師生交互關係終因缺乏堅實的現實基礎與實踐來源而徙具虛假的外表了。
思政課教學實踐一方麵要求教師深入鑽研專業知識並與時推移不斷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學科知識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在理論和方法上的不斷創新和超越;另一方麵也要與時俱進以了解社會實踐的變遷對學生身心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以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和有效化解各種思想衝突和身心矛盾從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以解決現實生活的種種困惑與難題。這些方麵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人格魅力、師德修養等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地接受和輸入教育對象和社會信息並對這些信息加以吸收、消化和處理,不斷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水平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思潮與情勢,使其自身進一步完善和超越原有的智識結構以實現自身的跨躍發展,並保持長久的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總之,基於教學實踐活動的師生互動是生成和發展交互主體性師生關係的本質要求和實踐基礎,是增進師生共識與友誼的現實路徑,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又一可行性的基本途徑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