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多層麵立體化的實踐教育模式
列寧曾說,“教育共產主義青年,決不是向他們灌輸關於道德的各種美麗動聽的言辭和準則,教育並不是要這樣。學習、教育和訓練如果隻限於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5]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須樹立大實踐性教學觀,著力探索多層麵、立體化的實踐教育模式。
1.學校為實踐教學提供製度保證
對於廣大學生喜歡、單靠教師個人難以落實的實踐教學環節問題,必須充分發揮組織的力量。包括,高校要組建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的專門領導機構,注重製度建設,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製,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製,下大力氣開辟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要在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的原則、實踐基地協議的簽訂、實踐基地的掛牌、實踐教學的開展及注意問題、實踐基地的共建等方麵形成一整套較為完整、規範的運作方式。不僅如此,學校還應製度的形式具體規定社會實踐教學大綱、實踐學時,並提供充足的實踐教學經費,以便於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各種必要的實踐。問卷調查,在被問及“如果您認為目前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教學時間是太少的話,那麼您覺得原因最有可能是什麼”時,3.5%的學生選擇“任課教師不願意”,51.6%的學生選擇“任課教師一個人能力有限,條件有限,沒有活動經費”,28.2%的學生選擇“學校不真正支持”,16.5%的學生選擇“社會不真正重視”。
2.教師應豐富自身的社會實踐經驗
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教師首先學懂、學通、學深,真學、真懂、真信,學生才能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由於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思政課教師師資比較緊張,因而近年來高校新調進了不少年輕教師。這些青年教師多數是從學校剛剛畢業,社會閱曆較淺,個別青年教師甚至連學生詢問的一些社會常識性的東西都難以準確回答。即使是一些老教師,由於長年從事繁重的教學工作,無暇參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對許多社會問題同樣不甚了解。有些教師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太快。”因此,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積極組織教師深入農村、企業、紅色聖地、沿海發達地區,走訪基層黨員幹部,聆聽模範黨員談切身體會,使教師親身感受基層黨員幹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體悟科學發展觀在基層的現實功效。有了這樣的切身體會,教師的課堂才能有生動的素材,也才有可能針對性地對學生社會實踐進行指導、組織管理和考核。
3.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方式
一是根據大學生的認知特點,積極采取“問題教學法”,通過召開座談會、討論會、問卷調查等形式,準確掌握大學生真實思想動態,不斷豐富直觀教學手段,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積極和深刻的政治認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都體現在原著及黨的重要文獻中,不重視對原著的學習,政治理論課就不可能真正學好。根據特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讀有關原著,邊讀書邊思考,加以融會貫通,同時還要組織大學生觀看相關的影視資料。現在,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形成發展進程以及展示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弘揚主旋律的精品影視相當豐富,許多都是很好的很經典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優秀素材,如《毛澤東》、《長征》、《亮劍》、《延安頌》、《鄧小平》、《走進新世紀》、《執政黨興衰史鑒》、《大國崛起》、《複興之路》等等。我們進行的問卷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被問及“您喜歡的政治理論實踐性教學方式是(可多選):A.放經典影視資料、B.討論、C.參觀考察、D.寫讀書心得”時,回答的比例數字依序是80.2%、29.3%、51.8%、14.2%。可見,“播放經典影視”與外出“參觀考察”都是學生樂於接受的教育教學方式。
二是拉大課堂教學框架,積極調動學生廣泛開展實踐活動。廣泛開展大實踐性教學活動,要拉大課堂教學框架,堅持強化科學有序管理,倡導團結協作精神,注重科研創新意識,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注重多學科滲透,抓好多部門聯動,從養成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抓起,做到學生喜聞樂見,積極主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