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
實踐教學是一切課程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例外,但是,沒有哪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像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自2004年至今,從強調到布置實踐教學,從課程改革到實踐學分的規定,從強調理論聯係實際到規定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因此,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重視實踐教學,是有偏差的。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的提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的實踐教學源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精神,在此文件精神中,從“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出發,分析了在當今國際國內形勢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麵臨有利條件,也麵臨嚴峻挑戰。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任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重視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由此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和“實踐教學”兩大有效途徑。
第二階段,在(中發〔2004〕16號)文件精神的基礎上,2005年2月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兩個重要的文件:(1)《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年2月7日)教社政〔2005〕5號,在這個文件裏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方案(即05方案),將原來高校“兩課”98方案開設的8門課程改革為四門必修課加“形式與政策”課的(4+1)模式,力圖在減少課時中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讓學生整體把握國家意識形態的要求,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錯綜複雜的形勢,正確認識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及肩負的曆史使命,增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塑造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中宣部 中央文明辦 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2005年2月1日)中青聯發〔2005〕3號,在此文件中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總體要求和工作原則,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探索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製,”明確提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對於加深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強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三階段,2008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在此文件裏,明確了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要總體上按不低於師生1:350-400的比例配備和實行教師任職資格準入製度。特別提出的是“完善實踐教學製度。要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製,提供製度、條件和環境保障,確保不流於形式。”“組織開展社會實踐和學習考察活動。各地各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教師開展社會實踐、學習考察和學術交流活動,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國情,了解世界,開闊視野,豐富教學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