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3 / 3)

毛澤東早就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隻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鬥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 他同時指出:“不是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而是當作行動的指南。不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字母,而是學習他們觀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立場與方法。隻有這個行動指南,隻有這個立場與方法,才是革命的科學,才是引導我們認識革命對象與指導革命運動的唯一正確的方針。”①馬克思主義不是一些條條框框,不是一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字母”,那些隻會背誦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錄,隻會教條式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本本上的一些結論來裁奪現實的人,絕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以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的隻言片語,提出荒唐的“二次革命論”,使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損失,就其認識論根源來講,就是沒有真正搞清楚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

“馬克思主義是什麼”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也是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世界曆史正處於一個新的時期, 在這個新的時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呢?

顯而易見,新時期我們需要的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蘇俄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甚至也不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以及計劃經濟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到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基本上都可以被看作是“革命”的主義,其政治目的都是要實現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取代,其政治手段都是以階級鬥爭為綱,運用革命的手段達成既定的目標。“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完成了她的曆史使命,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今天需要的是“告別革命”,但這並不意味著徹底拋棄“革命”,隻是意味著“革命”已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曆史已經跨過了革命的階段,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革命的手段,而是革命的精神和革命的勇氣。我們需要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勇氣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但是,如何保證改革開放的曆史方向不會發生偏移呢?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想為我們指引了航向。

任何一種理論體係,必然包括其理論形態和理論實質兩方麵要素。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不同曆史時期、具體的曆史條件下的表現形式。從曆史看,馬克思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蘇俄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以及計劃經濟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的理論形態,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是一個曆史的範疇,具有發展性,具有相對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就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及其鮮明的政治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貫穿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發展過程之中,具有相對穩定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質與理論形態的關係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因此,搞清楚“馬克思主義是什麼”,就是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和精髓,就是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想。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要求體現為新的理論形態。在新的曆史時期,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③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