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假名種種(下)(3 / 3)

有一位號稱“把子許”的許壽昌在自述中說:

2我們這一家子,從我父親到我們弟兄,還有我的兒子、我的孫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頭,就是做把子,可以說是製作戲衣戲具的“世家”了。多少年來,我在把子製作方麵,不斷學習鑽研,改進工藝過程,使做出的單刀、雙刀、大刀、槍、劍、錘等把子,不但堅固耐用、外形美觀,而且形狀逼真,深受演員們的稱讚和歡迎。北京、天

津、上海、沈陽等地的演員,不論京戲演員,或梆子、絲弦、老調等劇種的演員,都喜愛我製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親切地叫我“把子許”。

另一位號稱“刻刀張”的張鳳鳴在自述中也說:

2我家做刻刀、鑷子等手工業品,從我祖父起到我這一代,已經三代了。我家做的刻刀、鑷子等,選料精良,做工精細,經久耐用,售價低廉,一百多年來,深得用戶的讚許。不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業者喜歡用我們做的刻刀、鑷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齊白石等,也喜歡我們的刻刀。所以大家都親切地稱我為“刻刀張”。

可以看出,“把子許”和“刻刀張”原本都是他號中的俗號。它們同一般的俗號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們被本人接受了,並作為本人從業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徠顧客。張鳳鳴在自述中還說,他祖父原來擅長打造姑娘出嫁時開臉用的小鑷子,因而號稱“鑷子張”。“這時,有幾個投機小商人,看我祖父做的鑷子賣得快,他們就掛出‘鑷子張’的招牌。”並引用清同治年間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的詩句以證其事:

(錘剪刀錐百煉鋼,

打磨廠內貨精良。

教人何處分真假,

處處招牌鑷子張。)

這就是說,這種藝名實際上已經起了商標的作用。其中有的發展到今天,就是作為商標使用,如天津泥人張的產品今天就叫做“泥人張彩塑”。嚴格地說,無論是趙樓台還是泥人張,都屬於他號、藝名、商標(或曰字號)三位一體的東西。單獨從哪一個角度來研究它們,都會失之於偏頗。

我們探討的藝名,重點是第二類,即娼妓優伶的藝名。娼妓優伶主要用色相作為謀生的手段,因此,她們的藝名多半追求聲色情態,使人聞之心動、目之魂飛。以下是我國古代一些娼妓優伶的藝名:

(1)姓名模式

沈真真毛惜惜王巧兒

李師師王蓮兒陳圓圓

秋香李真童薛素素

(2)非姓名模式

囀春鶯梁園秀珠簾秀

香君小天然賽金花

天然秀賽天香翠荷香

這些藝名雖然看上去那麼富於詩情畫意,然而,透過詩情畫意,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斑斑血淚。在過去的那個時代,娼妓和優伶隻不過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奴隸。她們沒有人身自由,她們的藝名,隻是她們的主人強加在她們身上的商品包裝。在《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中,有這樣一段情節,良家女子莘瑤琴遭兵亂與父母失散,被人拐賣到妓院裏。文中寫道:“自此九媽將瑤琴改做王美,一家都稱為美娘,教他吹彈歌舞,無不盡善。”後來,“弄出天大的名聲出來,不叫他美娘,叫他做花魁娘子。”在《喻世明言單符郎全州佳偶》中,單符郎在妓院裏碰上一位叫楊玉的娼妓,二人對話如下:

2單司戶私問楊玉道:“你雖然才藝出色,偏覺雅致,不似青樓習氣,必是一個名公苗裔,今日休要瞞我,可從實說與我知道,果是何人”楊玉滿目羞慚,答道:“實不相瞞,妾本宦族,流落在此,非楊嫗所生也。”司戶大驚,問道:“既係宦族,汝父何官何姓”楊玉不覺雙淚交流,答道:“妾本姓邢,在東京孝感坊居住,幼年曾許與母姨之子結婚。妾之父授鄧州順陽縣知縣,不幸胡寇猖獗,父母皆遭兵刃,妾被人掠賣至此。”

原來這位楊玉就是單符郎的未婚妻子邢春娘。

娼妓如此,優伶的社會地位並不比她們高。在長篇小說《紅樓夢》裏,賈府為了元妃省親而修建了大觀園,並采買了12個女戲子安置其中。這12個女戲子的藝名如下:

文官齡官寶官玉官

芳官蕊官藕官葵官

豆官艾官茄官藥官

後來,戲班子拆散了,這12個女戲子如何安置呢其中“賈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將正旦芳官指給了寶玉,小旦蕊官送了寶釵,小生藕官指給了黛玉,大花麵葵官送了湘雲,小花麵豆官送了寶琴,老外艾官指給了探春,尤氏便討老旦茄官去”。可見優伶隻不過是有錢人家的奴仆。那位被賈寶玉引為知己的蔣玉函也是個戲子,在認識蔣玉函之前,賈寶玉隻知有個琪官,並不知有個蔣玉函。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動唇舌,不肖種種大承笞撻》裏,忠順親王府派人來問罪,說了這樣一番話:

2我們府裏有一個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如今竟三五日不見回去,各處去找,又摸不著他的道路,因此各處察訪;這一城內,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說:他近日和銜玉的那位令郎相與相厚。下官輩聽了:尊府不比別家,可以擅來索取,因此啟明王爺。王爺亦說:“若是別的戲子呢,一百個也罷了;隻是這琪官,隨機應答,謹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斷斷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先生轉致令郎,請將琪官放回:一則可慰王爺諄諄奉懇之意,二則下官輩也可免操勞求覓之苦。

這番話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優伶們根本沒有人身自由,他們不過是達官貴人掌中的玩物。他們的藝名是蒙在他們身上的恥辱,是套在他們脖子上的枷鎖。

到了近代,戲劇逐漸形成獨立的行業,演員自然也成為正式的職業。但藝名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在侯寶林的自傳《賣藝生涯》中,記錄了許多藝人的藝名。例如:

雲裏飛窮不怕草上飛

花狗熊大鐵壺處妙高

韓麻子孫醜子大金牙

大兵黃張狗子馬麻子

人人樂馮小辮抓髻趙

這些藝名共同的特點是俗,顯示出街頭藝人獨具的特色。街頭藝人在過去屬於三教九流之列。他們的藝名多半來源於他號中的俗號。例如侯寶林對“花狗熊”這樣注釋:

2“花狗熊”是個街頭藝人的藝名。河北定興人。真實姓名不詳。因演戲時經常以黑墨塗臉上,白土畫眉,頭戴小紅緞辮,群眾就戲叫他為“花狗熊”,因此得名。

藝名源於俗號,正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對於街頭藝人來說,能得到俗號,正說明在觀眾中有了一定的影響。用這樣的俗號作為藝名,可以進一步擴大影響,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觀眾。

那些比較正規的戲班子則不同,演員的藝名多半是自定,而不是取用俗號。相形之下,他們的藝名比較文雅。例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原名梅瀾,取藝名梅蘭芳,一方麵留下原名的痕跡(蘭和瀾諧音),另一方麵也表示自己是個旦角演員(“蘭芳”習慣上是女人用的名字)。再如京劇演員言菊朋,原名言錫,取藝名言菊朋,很有古代文人自號的色彩。

隨著我國戲劇藝術的不斷發展,演員的藝名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行業的藝名。演員的生命在於觀眾,演員取得成功的標誌就是贏得觀眾。要贏得觀眾首先自然要靠高超的演技,但藝名是否有吸引力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尤其當演員尚未成名時,好的藝名可以先聲奪人,引起觀眾的注意。

藝名的形式同筆名一樣,包括姓名模式和非姓名模式兩種類型。我們以演員的藝名為例,分析如下:

(1)姓名模式

A.(高鎮山藝名高慶奎

何鳳儀藝名何老鳳

王德臣藝名王二浪

黃國雄藝名黃不滅

薑汶藝名薑妙香

褚學發藝名褚大擼)

.(董世雄藝名藍馬

王潤泉藝名杜澎

李金秀藝名喬清秀

張妙玲藝名常香玉

李桂珍藝名白玉霜

潘泳華藝名丁是娥)

其中A類保留原姓,類則改用他姓。這是就姓氏而言。如果考察藝名同原名的關係,A類和類情況相同,有的同原名無關,有的同原名保持聯係。例如A類中的何鳳儀藝名何老鳳,保留原名的鳳字;類的李金秀藝名喬清秀,不僅保留了原名的秀字,而且清字和金字的發音也接近。

(2)非姓名模式

A.(常寶藝名小蘑菇

李壽山藝名一條魚

孫玉林藝名小利巴

劉成基藝名當頭棒

張興隆藝名三騾子

汪筱奎藝名玉兔)

.(李德才藝名德娃子

祁彥子藝名彥子紅

丁果仙藝名果子紅

陳榮藝名白駒榮

黃文狄藝名仙笛

田際雲藝名響九霄)

其中A類和原姓名無關,類則同原姓名保持某種聯係。例如,李德才藝名德娃子,保留了原名的德字;祁彥子藝名彥子紅,保留了原名“彥子”兩個字;黃文狄藝名仙笛,“笛”和“狄”諧音;田際雲藝名響九霄,“九霄”和原名“際雲”意義完全相通。

兩相比較,采用姓名模式的藝名比較雅,采用非姓名模式的藝名比較俗。從藝名的使用價值來看,倒是比較俗的非姓名模式更有吸引力,更適合大眾的口味。作為藝名,一味地追求文質彬彬,落入文人自號的俗套,倒給人俗不可耐的感覺;倘若不避樸野猥俗,俗到極處倒顯出幾分雅意來。

在相關的演員之間,藝名有時可以發生縱向或橫向的聯係。

所謂縱向聯係,就是演員巧妙地借用前代演員的藝名。例如:

2“白玉霜”??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我國著名評劇演員李桂珍的藝名,在評劇界和評劇觀眾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後的評劇演員李再雯則取藝名“小白玉霜”,這對評劇觀眾來說,顯然是很有誘惑力的。

叫天子??小叫天??蓋叫天

“叫天子”是我國著名京劇演員譚誌道的藝名,他的兒子譚鑫培承繼家傳,推陳出新,故取藝名“小叫天”。其後另一京劇演員張英傑則取藝名“蓋叫天”,可謂藝高膽大,出言不凡。

在我國,一向有忌諱長輩名字的習俗。當代人雖然不甚忌諱了,但為子女命名時,一般還是不喜歡使用長輩的名字。演藝界則不同,即使不使用藝名,也喜歡在下一代的名字裏,留下上一代的痕跡。例如,言菊朋的兒子叫言少朋,李桂春的兒子叫李兒春。這種父子名字同用一字的現象,一般是有條件的,即下一代必須同上一代有家學淵源的關係。像言少朋,據京劇界人士評價,他深得其父神韻,頗能傳言門本派的藝術特色。

這種前後相承的藝名,目的自然是想借助前代演員的聲譽來吸引觀眾。但觀眾的眼睛是哄騙不得的。借用前代的藝名,至少表演技藝同前代演員不分伯仲,要有所繼承,有所發展,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失去觀眾。舞台藝術是直觀的,冒牌的假貨很難找到市場。因此,“處處招牌鑷子張”的情景,在演藝界一般不會出現的。

所謂橫向聯係,就是幾個或者更多的演員采用範字的模式取藝名。

著名的昆曲演員韓世昌在《我的昆曲藝術生活》一文中介紹了幾個昆弋班社,例如:

2恩慶社??學生取藝名全有慶字,如胡慶元、胡慶和、勝慶玉等。

恩榮科班??學生取藝名全有榮字,如陳榮會、張榮秀、黃榮達、郭榮仁、吳榮英、裴榮慶等。

益和班??學生取藝名全有益字,如王益友、侯益才、侯益太、唐益貴、李益重、王益榮、李益廣等。

還有的班社像起法名似的,連姓氏都不要。如醇王府班的學生均以榮字打頭取藝名,譬如榮生。

這種橫向聯係的藝名,多屬於姓名模式。由於采用了範字,取名的局限性必然很大,因而這類藝名多顯得呆板拘謹,缺乏生動活潑、溢彩傳情的神韻。

1921年,孫詠雩、汪鼎丞、張紫東、徐鏡清、穆藕初等人在江蘇省蘇州市桃花土烏五畝園創建了昆劇傳習所,他們就把傳字作為學生藝名的範字。該所規定,學生凡學滿一年就要取藝名。其方法就是先在自己的姓氏後加一個傳字,表示是傳習所培養出來的,然後再按行當選擇後一個字。具體細則如下:

2小生??要用玉字旁的字,如周傳瑛;

老生、外、末、淨??要用金字旁的字,如施傳鎮;

副、醜??要用水字旁的字,如華傳浩;

旦??要用草字頭的字,如張傳芳;

這顯然是把完全範字和局部範字結合起來使用。行家一看,便知該人的出身和行當。這樣取藝名,可使學生借助傳習所的聲譽揚名;學生演紅了,又可以為傳習所增光,可謂一舉兩得。當然,對藝名采取如此嚴格的規定,足見舊戲班中,師傅授藝,完全是封建家長式的教育方法。把範字模式引入藝名裏,其實是封建宗法觀念的折射。

從字數上分,藝名有以下幾種類型:

(1)雙字。例如:

(高朗亭藝名月官

侯俊山藝名喜麟

徐小樓藝名雙紅

蕭長華藝名寶銘

楊君莉藝名白楊)

(2)三字。例如:

(餘第祺藝名餘叔言

李桂春藝名小達子

石月亭藝名十月明

殷斌豹藝名小奎官

尚德泉藝名尚小雲

鄺健廉藝名紅線女

趙桐珊藝名芙蓉草

周信芳藝名麒麟童

荀慧生藝名白牡丹)

四字。例如:

李青山藝名大金鑲玉

陳伯華藝名筱牡丹花

個別的人或也采用五個字的藝名。例如,謝其榮藝名神手謝老化。

可以看出,藝名多半是三字,這一點同筆名有很大的差異。察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1)筆名多為文人所為,他們受進步思潮的影響,對傳統觀念的束縛深惡痛疾,反傳統的行為自然多一些;藝名多為傳統藝人所為,他們本來就置身於傳統文化的圈子裏,同時又深受封建宗法觀念的影響,行為自然保守一些。

(2)筆名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把別人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引開,特別是早期的筆名,為了躲避專製製度的迫害,有的人甚至不斷更換筆名,這樣的筆名,自然以簡為宜;藝名則不然,使用藝名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這就要求藝名響亮,三個字的藝名比兩個字的藝名更容易取得響亮的效果。例如荀慧生的藝名如果隻是“牡丹”二字,那就顯得平常,加個白字作修飾語,稱之“白牡丹”,那就顯得不同凡響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論藝名還是筆名,其作用均已逐漸淡化了。尤其在注重實質的今天,花裏胡哨的招牌並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筆名雖然與化名有相通之處,但筆名畢竟是白紙黑字的東西,在現代化管理方法麵前,要隱匿真實姓名是十分困難的。“文化大革命”中,那些使用筆名的學者、作家,又有誰能夠因為筆名而幸免於災難呢而且,隨著法製健全和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隱匿真實姓名也沒有多大的必要。在這種情況下,藝名和筆名的存在,隻是一種時髦。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離假名的距離遠了,在許多方麵更接近於古代的自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