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的由來及其發展
《說文五上號部》:“,呼也。從號從虎。”《二上口部》:“唬,虎聲也。從口從虎。讀若X詗。”《三上言部》:“虎,也。從言虎。”段玉裁注:“此與號部‘’音義同。口部‘唬’從口虎,亦讀若X詗。凡呼之聲,虎為最猛,故皆從虎會意。”依王筠的異部重文說,唬、虎實乃一字,簡化字作“號”,雖然好寫了,卻也使含義模糊了許多。虎的吼聲既凶猛又洪亮,號字的古字不論怎麼寫,都離不開“虎”,說明其本義是以虎聲為喻,是指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或是格外引人注意的聲音。《周禮夏官大司馬》:“辨號名之用。”鄭玄注:“號名者,徽識所以相別也。”這個“徽識”是軍隊使用的標誌,自然需要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需要格外引人注目。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裴因《史記集解》引徐廣曰:“號有熊。”這個“號”當是號的早期用法。可見號和氏原先都是指部族的標記。二者的區別在於:氏是名詞,意同部族,“××氏”即××部族,在部族的標記中,用為中心詞;號是動詞,猶今雲:“號稱”、“稱為”、“叫做”之類,用為名詞時,主要是泛指,意同標記,“××之號”即××的標記。《白虎通號》雲:“帝嚳有天下號曰高辛,X顓頊有天下號曰高陽,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有熊者,獨宏大道德也;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班固對“號”的理解是對的。由於古人缺乏社會形態方麵的概念,他說的“有天下號”是不準確的。“高辛”、“高陽”、“有熊”其實都是部族或部族聯盟之號。在氏族社會裏,部族之間為了爭奪生產資料,毫無疑問要經常發動殘酷的戰爭。作為部族的標誌自然需要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需要格外引人注目。部族之間的戰爭必然導致某個部族對其他部族的控製和占有,這樣就形成了部族聯盟。這樣的聯盟也有自己的標誌,這標誌也需要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需要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為部族或部族聯盟確定標記的行為稱為“號”的原因。部族之號進一步發展就是有天下之號,也就是國號,如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當氏由部族的標記完全轉化為姓的分支以後,除了各路諸侯仍以氏為自己領地的稱號外,號和氏就沒有什麼聯係了。
號除了指稱部族或部族聯盟的標記以外,還可以用來表示部族聯盟首領的個人標記。這可以說是個人稱號的發端。《白虎通號》雲:“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也。”可見部族聯盟的首領取號,也是利用號的震懾作用和引人注目的特點。早期的號是在名前冠以後字,如後羿;或在官職前以後字,如後稷。後來,又在名前冠以帝字作為個人稱號。例如:
帝嚳、帝摯、帝堯、帝舜、帝禹
比較特殊的是黃帝、炎帝。《史記五帝本紀》認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認為“炎帝火,黃帝土代之”。就是說他們把物質的兩種基本元素加上帝字作為個人稱號。
《史記殷本紀》保存了殷時期的個人稱號,均是名前冠以“帝”字。例如:
帝武丁、帝祖庚、帝甲、帝紂
有周一代正式立國,有天下者徑稱王。而秦代由秦始皇欽定,有天下者“采上古‘帝’位號”,再“著‘皇’”,“號曰‘皇帝’”。此後,曆代君主均以皇帝為號。秦代的君主在“皇帝”之前還要加修飾語,如嬴政稱“始皇帝”,胡亥稱“二世皇帝”。漢以後,君主死前“皇帝”前不加修飾,但尊號例外。《史記高祖本紀》有這樣一段記載:“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生。’後高祖朝,太公擁彗,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太上皇”就是太上皇帝,在“皇帝”之前加上“太上”二字為修飾語,說明是比皇帝還尊貴的人。其時上尊號的目的,是為了使家法和國法得到和諧的統一。尊號不僅適用於父輩,也適用於母輩。例如漢時上官安的女兒為漢昭帝的皇後,漢昭帝死時,她才十四五歲,昌邑王劉賀即位,馬上尊為皇太後。後來她和霍光共廢劉賀,立劉詢為帝,是為漢宣帝。漢宣帝又尊她為太皇太後。
早期的尊號顯然是以皇帝的長輩為對象的。從唐代開始,皇帝自己也要上尊號。例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皇帝”之前加了六個字的修飾語。宋太祖乾隆元年受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皇帝”之前加十個字的修飾語。這樣的溢美之辭在皇帝一生可以上好幾次。
統治者本人有號,他們的長輩有號,他們的其他親屬當然也要有號,這就是封號。宗法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等級森嚴。對有官職的人來說,等級是不言而喻的;那些沒有官職的人,隻有靠封號來顯示等級了。統治者妻妾成群,這些女人隻能靠封號來明確等級。據《舊唐書後紀傳》,皇帝的妻妾有以下封號:
2皇後,一人。
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此為夫人,享受正一品待遇。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此為九嬪,享受正二品待遇。
婕妤,九人。享受正三品待遇。
美人,九人。享受正四品待遇。
才人,九人。享受正五品待遇。
寶林,二十七人。享受正六品待遇。
禦女,二十七人。享受正七品待遇。
采女,二十七人。享受正八品待遇……
統治者對這支多達122人的隊伍不僅規定了封號,而且以官階明確了她們的待遇。
統治者的兄弟和子女也有封號。這種封號男女有別。從漢以後,男子的封號一般是“××王”,就是在“王”前冠以封地的名稱。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共14子,封號如下:
(李承乾,恒山王李寬,楚王
李恪,吳王5李泰,濮王
李礻右,宜陽王4李音,蜀王
李惲,蔣王5李貞,越王
李治,晉王5李慎,紀王
李囂,江王5李簡,代王
李福,趙王5李明,曹王)
如果沒有封地,則在“王”前冠以美稱。例如漢明帝三子劉恭、五子劉黨起初分別賜號靈壽王、重熹王,李賢注《後漢書》雲“取其美名也”,並指出因為他們“未有國邑也”。當他們有了封地以後,他們的封號便分別改為钜鹿王、樂成王。
女子的封號從漢以後一般稱為“××公主”。例如唐太宗21女,封號如下:
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長樂公主豫章公主
北景公主普安公主東陽公主
臨川公主清河公主蘭陵公主
晉安公主安康公主新興公主
城陽公主合浦公主金山公主
晉陽公主常山公主新城公主
“公主”前均冠以所居之地。
我國上古社會雖有分封的製度,但分封的內容隻是爵位和土地,沒有其他封號。除爵位、土地外另加封號的製度,大約始於戰國時期。例如:
田文,孟嚐君趙勝,平原君
黃歇,春申君公子無忌,信陵君
魏冉,華陽君樂叔,華成君
這種封號無同姓、異姓之別。
漢以後,異姓一般不得封王。那些有功的大臣可得的封號多為“××侯”、“××公”。例如:
(李典,都亭侯5李泌,鄴侯
韓信,淮陰侯5周泰,陵陽侯
孫皓,烏程侯5張良,留侯
陳平,曲逆侯5諸葛亮,武鄉侯
霍光,博陸侯5關羽,漢壽亭侯
何弘敬,楚國公4秦瓊,翼國公
趙令俊,嘉國公4蕭歡,華容公
丁德興,濟國公4王莽,安漢公
步大薩,義陽郡公郗鑒,南昌縣公
高仙芝,密雲郡公耿豪,平原縣公)
其中“公”、“國公”、“縣公”等級不同。這些封號多半冠以封地的名稱,也有的是冠以溢美之辭,如王莽的安漢公。
此外,還有稱為“××伯”、“××男”、“××君”的封號。例如:
(徐理,武康伯5祖瑩,文安縣伯
元孚,萬年鄉男4康植,天山縣男
李左車,廣武君4劉敬,奉春君)
這些封號是從何而來的呢一般地說,是同爵位密切相關。由於各個朝代的爵位製度不同,因而使用的封號也有差異。如宋代的爵位計有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12種,那麼宋代的封號至少也要有相應的12種。
那些以軍隊將領為對象的封號一般稱為“××將軍”。例如:
2劉子頊,平西將軍
王延之,鎮南將軍
江悅之,冠軍將軍
烏古孫兀屯,平南虎威將軍
對功臣加封,同時對其先世及妻子也加封。這種製度始於晉代,其製各代不同。按清製,凡予封者,本人為“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子凡在世者為“封”,沒世者為“贈”。五品以上的官員,授誥命,謂之誥授、誥封、誥贈,六品以下的官員,授敕命,謂之敕授、敕封、敕贈。一品官員可授至其曾祖父母,三品以上逮其祖父母,七品以上逮其父母及妻子,九品以上僅予其本人。
女子沒有爵位,但可以有封號。《戰國策齊策四》中,趙威後說:“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在宗法社會裏,女人是沒有地位的,如果沒有封號,就不能朝拜君主。趙威後所說的“不朝”,就是指不加封號。可見早在上古就有女子加封號的製度。女子的封號一般是表彰性質的。如宋代妓女毛惜惜不事叛臣榮全,被榮全殺死,因而被封為英烈夫人;宋代的官員劉當可之母在敵人入侵時,為免受恥辱,投江自盡,被封為和義郡太夫人。女子的封號主要是根據本人的事跡。但在宗法社會裏,女子的事跡主要是從“三從四德”的角度考慮。因此,所謂“烈女”、“節婦”之類的封號,實際上是套在婦女頭上的沉重枷鎖。女子的封號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得到,那就是前麵所談的誥命和敕命,跟著子孫或者丈夫受封。
封號不僅可以誥贈、敕贈,功臣本人沒世也可以追封。如晉人杜預死後追封為“征西大將軍”。有的甚至是隔代追封。如宋代追封孟子為“鄒國公”即是其例。
生前有號,死後也不甘寂寞,於是又有了諡號。《白虎通諡》雲:“諡者何也諡之為言引也,引列行之跡也,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可見諡號的作用就是總結死者,勉勵生前。《白虎通》認為諡號自古有之,這個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立國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秦始皇說的“中古”是指兩周時期。這足以說明諡號的盛行是在兩周時期。秦代廢除諡法,漢代又恢複了諡法,並一直沿用至清末。
所謂諡號,就是根據死者的生前事跡,選用一個或幾個字加以總結概括,作為死者的稱號。這些字一般是事先規定並加以定義的。相傳周公作過《諡法》。《逸周書》裏有“諡法解”。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諡法用字主要分為三類:
(1)表示褒揚的。例如:
民無能名曰(神)經緯天地曰(文)
威強睿德曰(武)尊賢貴義曰(恭)
照臨四方曰(明)安民大慮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博聞多能曰(憲)
聰明睿哲曰(獻)溫柔聖善曰(懿)
慈惠愛見曰(孝)執心克莊曰(齊)
安民立政曰(成)聖聞周達曰(昭)
辟土服遠曰(桓)執義揚善曰(懷)
(2)表示同情的。例如:
未家短折曰(殤)年中早夭曰(悼)
死於原野曰(莊)在國逢難曰(湣)
恭仁短折曰(哀)蚤孤鋪位曰(幽)
慈仁短折曰(懷)不顯屍國曰(隱)
表示貶斥的。例如:
亂而不損曰(靈)外內從亂曰(荒)
去禮遠眾曰(煬)名實不爽曰(質)
不悔前過曰(戾)怙威肆行曰(醜)
好變動民曰(躁)逆天虐民曰(抗)
殺戮無辜曰(厲)愎很遂過曰(刺)
這些字在使用時,一般是一個人使用一個。例如西周王朝共有十二位君主,諡號如下:
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
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
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
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
其中“周”是有天下之號,“王”是生前的號,中間的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宣、幽便是諡號。
除了君主,諸侯和官僚貴族死後也可以得到諡號。例如《左傳》一書是采用魯國國君在位的年份記年,總計有以下12個國君:
魯(隱)公魯(桓)公魯(莊)公
魯(閔)公魯(僖)公魯(文)公
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
魯(昭)公魯(定)公魯(哀)公
其中“魯”是氏,也是封地的名稱;“公”則是對諸侯的尊稱;諡號也是夾在其間。
官僚貴族的諡號如:
(宣)子(趙盾)(惠)伯(子服椒)
(文)子(士燮)(懿)伯(子家羈)
(穆)子(荀吳)柳下(惠)(展禽)
諡法用字往往一字多義。例如同一個“文”字,依《逸周書諡法解》,至少有以下6種含義: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湣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周文王、魯文公、範文子雖然均諡文,但立諡的角度顯然不同。周文王的“文”是取“經緯天地”之義,魯文公的文是取“慈惠愛民”(或湣民惠禮)之義,範文子的“文”隻能是取“道德博聞”(或學勤好問)之義。
漢以後的諡法與先秦大致相同。例如:
丁義諡齊任愷諡元馬超諡威
張飛諡桓曹操諡武杜預諡成
朱熹諡文韓愈諡文多爾袞諡忠
從戰國時期開始,又盛行雙字的諡號。例如:
秦(孝文)王楚(考烈)王趙(武靈)王
蜀(昭烈)帝齊(文宣)帝魏(太武)帝
也有三字的諡號,如公叔發諡貞惠文。但三字的諡號不合漢語喜歡駢偶的習慣,因此為數不多。
漢以後雙字的諡號發展很快,特別是那些官僚和貴族,使用雙字諡號者很多。例如:
諸葛亮諡忠武宋祁諡景文嶽飛諡武穆
歐陽修諡文忠張良諡文成狄青諡武襄
房玄齡諡文昭包拯諡孝肅晏殊諡元獻
諡號一般是獨立的,前後都沒有任何成分,如周文王的諡號就是文,趙武靈王的諡號就是武靈。但諡法用字畢竟數量有限,諡號相同的現象比較普遍,其區別作用也就不明顯,後人使用極不方便,因此,後人使用時,隻能加上其他成分,以加強其區別作用。這就是周文王、趙武靈王這種稱法的來由。漢以後,有些人的諡號往往加上其他成分。例如:
孫堅諡武烈皇帝武諡則天皇後
林逋諡和靖先生元德秀諡文行先生
這樣區別作用相對加強了。所加的成分一般是生前的號或是尊稱。
唐以後由於受尊號的影響,君主的諡號也開始增加成分,使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如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時候諡文,隻有一個字;上元元年增諡為文武聖皇帝,增加“武聖皇帝”四個字;天寶八年又增諡為文武大聖皇帝,多了一個程度副詞“大”;天寶十三年又增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共九個字。這樣的諡號不僅沒有加強區別作用,使用起來反而更麻煩了。從漢代開始,君主死後升礻付太廟還要立號,稱為廟號。漢代的廟號不是每個君主都立,隻有那些功德卓著的君主才可以建立廟號。西漢十三個皇帝中,建立廟號的隻有劉邦和劉恒,劉邦的廟號為太祖,劉恒的廟號為太宗。魏晉六朝以後,建立廟號的範圍越來越大;唐以後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了。例如唐代前十位皇帝的廟號如下:
李淵,高祖李世民,太宗
李治,高宗李顯,中宗
李旦,睿宗李隆基,玄宗
李亨,肅宗李豫,代宗
李適,德宗李誦,順宗
這樣,一個皇帝死後,他的全稱就得由國號、廟號、尊號、諡號、號等幾部分組成了。我們以表示國號,C2表示廟號,CQ2表示尊號,C2表示諡號,〈〉表示號,試以清代幾個皇帝為例分析如下:
2努爾合赤——(清)(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安業高)〈皇帝〉
皇太極——(清)(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Q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福臨——(清)(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玄燁——(清)(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其中努爾哈赤、福臨、玄燁沒有尊號,因此,他們的全稱就少了一個內容。這樣長的稱呼,根本無法使用,人們隻能使用簡稱。唐以前的皇帝諡號簡單,而廟號又不是人人都有,故稱其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之類;唐以後諡號過長,有的還要加上尊號,而廟號簡單,且人人都有,故稱其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之類。
廟號的建立,一般是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稱“祖”(如太祖、高祖、世祖),以後的皇帝稱“宗”(如太宗、世宗、高宗)。也有特殊情況,如福臨稱世祖,玄燁稱聖祖,那是因為福臨是入關定都的皇帝,玄燁有拓疆定域之功,故采用變通的辦法。嚴格地說,廟號隻是一種特殊的專供君主使用的諡號。它同諡號一樣,隻是一種文字遊戲,毫無實質的價值。玄燁在位時,不少官員多次請上尊號,他都拒絕了。《清史稿聖祖紀》記載了他的話:“加上尊號,仍相沿陋習,不過將字麵上下轉換,以欺不學之君耳。本朝家法,唯以愛民為事,不以景星慶雲芝草甘露為瑞,亦無封禪改元之舉。現今西陲用兵,兵入暴露,民苦轉輸,朕方修省經營之不暇,何賀之有!”這話出自一個封建帝王之口,實在是難能可貴。他的話對諡號也是一個否定。隻可惜他雖然拒絕了尊號,卻無法擺脫那枯燥冗長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