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的特點及史學史的任務
史料的形式有多種,主要的是文字記載,此外有古人遺留的實物,圖畫雕像,以及口耳相傳的傳說等。整理這些資料,可以視為史學研究的初步工作,通過可靠的史料(經過認真整理的),對於史實作科學的考察分析,宣明其發展的規律,方為史實研究的主要工作。
文字記載的史料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古人對於曆史有他們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經過古人整理的史書,是古人研究曆史的成果,透露著古人對那一階段曆史的看法。這樣的史書,現在大部分作為史料來看待,其實不能視為單純的史料,須注意其中所具有的古人對此段曆史的看法。古人對於各段曆史的看法,也因時代和個人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的區別是在態度和方法方麵。以各時代及主要人物看待曆史的態度和方法及其成果為研究對象,作有係統的考察論述,並宣明其規律,便是史學史的主要任務。把這項工作做好,可以清楚地了解各個時期人物對於曆史的看法,有助於批判地接受傳統文化和今後的思想文化建設,同時也有利於古代曆史的研究,古代的史料絕大部分是從這類史書中取得的,所以古代史學史的研究,更有其重要的意義了。
“史”字在我國由來已久,“曆史”一詞是近代從日本傳入的。所以我們用“史學史”一詞,而不稱“曆史學史”,不僅因其簡明,更因其符合我國的本義。白壽彝同誌說過一段很有啟發性的話:“我國的史料學、曆史編寫形式和曆史文學都有豐富的內容,但在規律性的研究上還基本上是空白點。研究這三個方麵的發展規律,對於史學發展規律的總理解上是很必要的。在闡明中國史學發展規律的同時,中國史學史的研究還要批判地總結我國史學成果。闡明規律和總結成果,是我國史學史研究的兩大經常任務。”從過去已經發表的史學史著作看,總結成果要比闡明規律的成就為大。因為闡明規律是提高一步的工作,而總結成果可以就已有的曆史著作就事論事。因而有一些著作名為史學史,實為史書史或史料史,或古代文獻史,根本原因即在此。
二、史學的起源
史實是自有人類活動就有的,史學則為人類對於過去的活動認識到其重要性,從而予以密切重視時,方得開始。當時可能還沒有文字,主要是憑記憶和口傳,保持下來一些重要的事實。因為人們常常遇上一些困難遭致失敗,逐漸有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認識,甚至有了“察往以知來”的認識,於是肯定保存曆史知識是一件關係重大的事情。最初對曆史知識的要求比較單純,能記住一些要點就行了,所以記憶和口傳是能夠勝任的。有了文字以後,人類的文化更提高了,記載曆史事實成為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任務,其內容也相應地複雜起來,主要的發展變化是把記言和記事分為二大類,記載的形式還是單獨的,孤立的。無論記言或記事的史書,都由統治機關中的專人主管,稱為史官。言與行本不能絕對地分開,隨著社會政治的發展,史書也逐漸流傳到史官以外的人中,言和行又統一起來,並使前後相關的事情互相聯係起來,這樣就有了體裁形式完備的史書,標誌著古代史學發展已達成熟之境。到現代,史學是曆史科學的略稱,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以了解整個人類過去的事實及其規律為目的,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處境。馬克思主義指出,人們不但要認識世界,更要能動地改造世界。而改造國家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都必須以現實為出發點,現實則由曆史發展形成,所以毛澤東同誌著重地說,我們不但要了解祖國的今天,還要了解祖國的昨天和前天。祖國的昨天和前天就是祖國的近代史和古代史。史學的概念隨時代發展而有不同,我們不能用現代的概念來要求古人,在某些方麵古人有時合於或近於現代的概念,應該得到肯定,但這不是很普遍的,我們須要先了解古人原有的概念,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