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民國時期的物價(下)(1 / 3)

三、生活消費品價格

食物類價格

(1)米糧價格“民以食為天”,和曆代的商品價格一樣,糧價帶百價,民國時期,糧價仍居百價之首。下麵分三個曆史時期對米價進行考察,首先考察抗日戰爭前的米價變化情況。在抗日戰爭前,除1932~1935年米價一度下降以外,其餘年份米價基本呈上漲走勢,一般以1929~1931年的為最高點。例如1929年廣州每擔金風雪1025元;1930年杭州秈米每石1349元,寧波粳米每石1348元,武進白米每升0144元,石碼鎮早穀每百斤661天,天津小站稻米1951元;1931年重慶河熟每石1185元。上述各地米穀價格基本上為戰前各地的最高價格。第二,考察抗戰時期的米價變化情況。抗日戰爭開始之日,即米價上漲開始之時。這個時期的米價上漲特點是,後方主要城市漲價時間基本一致,漲價的幅度也基本一致,直線上升,總不回頭。例如,昆明米價每市石1937年上半年為75元,1939年12月為153元,1941年6月為120元,1942年6月為600元,1943年6月為14392元,1944年6月為43702元,1945年8月為4713元。第三,考察解放戰爭時期米價變化情況。這一時期的米價漲速比前麵講的兩個時期更快,簡直是飛快。自1946年12月起,無錫、南京等16城市每市石米價由80多萬元,漲到100多萬元,1000多萬元,到1949年5月青島市漲到21315000元(金圓),用金圓券一元折合法幣3百萬元計算,則1949年5月青島米價為324萬億元,米價實在是高!

(2)其他食品價格其他食品品種包括者廣,這裏僅以豬肉、食油、食鹽和食糖為例。〔豬肉價格〕1912年至1927年奉賢縣的豬肉價格由每市斤012元逐漸變為018元,呈微漲趨勢,特別是頭10年中基本穩定。同一時期,國內西南和東北的肉價形勢與奉賢一致。1916年至1920年丘池縣顧賢鎮豬肉價格為173文(銅錢)。1921年至1927年沈陽豬肉價格為014元至018元。1928年至1936年奉賢縣肉價由02元漲到028元,鬆滋縣肉價由02元變為018元,各地有漲有落,幅度都不大。抗戰期間,肉價上漲速度很快,1937年至1940年奉賢縣由031元漲到097元,恩施由015元漲到08元。此後漲速更快,到日本投降時,奉賢肉價漲到5373元。抗日戰爭結束後不久,肉價一度回落,但好景不長。1946年國民黨全麵發動內戰,解放戰爭開始,各地肉價比翼齊飛,1946年奉賢為1296元,唐山為1800元。1947年奉賢為9537元,唐山為30065元。1948年1~8月奉賢肉價為3529萬,8月19日桂林、南京、上海分別2325萬(775金圓)、5799萬(1933金圓)、6600萬(22金圓)。1949年3月15日在上年8月19日肉價(金圓)基礎上,桂林、南京、上海分別漲為800元、1800元、1550元,此後,4月至5月肉價上漲比上述速度更快。〔食油價格〕曆史上我國食用植油有麻油、菜油、豆油、棉油等多種,地區不同,主產品種各異,如東北地以豆油為主,中南各省麻油菜油兼而有之,棉產區則棉油多於其他品種。

1920年及以前西南地區和華東地區油價接近,成都和奉賢的菜油價(每市斤,下同)均在01元錢以內;1921年至1927年,東北地區和華東地區油價持平,沈陽豆油價和奉賢菜油價均在01~02元之間;抗日戰爭前夕,華東地區和中南地區的油價相互靠攏,1930年至1931年奉賢菜油價一直保持016元,雙溝、天門、大冶等地麻油價一直為02元左右。抗戰時期,無論後方或淪陷區,油價都是上漲的。恩施是湖北省政府臨時省會,菜油價格1937年到1940年由06元漲至13元。此後更是見風漲。抗日勝利初期,油價漲勢趨緩,1945年唐山麻油價為1034元。可是解放戰爭開始後,1946年唐山油價漲到1500元,1947年漲到45677元,1948年8月漲到302萬元。同年8月19日按金圓計算麻油價格,長沙為040元(折法幣040×300萬)、重慶為019元(折法幣019×300萬)、西京060元(折法幣060×300萬);次年3月15日按金圓計價,重慶、長沙、西京三城市油價分別漲為300元、748元、800元。〔食鹽價格〕我國曆史上盛產海鹽,運銷內地價格較高,離沿海較近地區價格較低,因而食鹽的地區差價曆來很大,如將奉賢鹽價與丘池縣顧賢鎮、成都、武漢、等地鹽價相比,問題十分明顯。這裏著重敘述鹽價的變化趨勢。奉賢縣1912~1916年為0008元,1921年為0012元,1926年為002元,1931年為005元,1936年為007元。成都1919年為007元,十年後的1930~1933年為01~011元。丘池縣顧賢鎮民國五年為60~100文(銅錢),到民國十五年漲為400~600文。說明民初食鹽漲價是普遍現象,大中城市漲幅較小,縣城特別是鄉鎮漲幅很大。同時說明,進入30年代初,漲風即漸停止,鹽價趨向穩定,奉賢、成都等市縣的鹽價都證實了這種情況。抗戰以前,食鹽價格的突出矛盾是輸出價格較低而生產成本過高。就川鹽而言,銷岸較廣,除產鹽省四川(曰計岸)以外,遠達於河南與湖北(曰濟楚岸)、雲南與貴州(曰邊岸)、以及陝、甘、康、藏等一帶,惟年以鹽捐過高,成本加重。便如川鹽運楚,每載(重百擔)鹽本、運費連同口岸正稅達萬元有奇,售價所得不足九千元。說明每擔川鹽生產成本高出售價達一角多。另據調查,當時每擔巴鹽成本3834元,花鹽成本為2925元,重慶曆年每擔食鹽輸出價格(關平兩)1924年為316兩,1925年為3兩,1926年為292兩,1927年為31兩,1928年為309兩,1929年至1930年為308兩,1931年為273兩。這種矛盾嚴重影響了鹽業生產。〔白糖價格〕自洋糖進口以來,曆來與國產糖從價格上開展競爭。沿海地區運銷成本低、價格低,運銷內地路程越遠價格越高,重慶與上海比較,差價十分突出。

衣著類價格

(1)棉紗價格我國經營棉紗始自十九世紀末,生產棉紗則始自清朝光緒年間。我國自開始生產棉紗之日起,就有華商與洋商的紗價之爭。據1924~1925年《銀行雜誌》第1~2卷記載,1924年5月至1925年10月湖北棉紗價格變化如下:1924年5月本地紗現貨,萬年青價最高,16支500包,每包售202兩。其它楚安紗廠、第一紗廠16支,皆為500包,包價180~196兩。本期東洋紗做開生意,寥寥無幾,行市平和。1924年6月26日至7月10日,國產棉紗,市麵堅挺,日本紗市麵平和。裕華紗廠賣出萬年青500包,包價196兩,雙雞500包,包價190兩。日本紗本期做開現貨行市,10支日光500包,包價177兩,32支財神500包,包價226兩。1924年8月6日至25日,棉紗沙市頗有走動,行市看好。本期裕華做出16支振馬300包,包價189兩,震寰做出16支福祿2300包,包價189兩。日商叫市,先大而後小。1924年9月20日至10月10日,本期16支獅球500包,每包價174兩,人鍾包價170兩,萬年青500包,包價192兩,日本紗存底甚弱,日信、伊藤兩洋行仍無叫市。1924年11月,本期棉紗市況頗有起色,日信洋行售出16支孔雀500包,包價1765兩。1924年12月,本期申彙低落,沙市幫進胃頗發。洋行叫市,掛牌皆漲,怡和洋行做開16支團鶴一批,價167兩。1925年2月,上海罷工風潮未決,日信、伊藤兩洋行賣價日益高漲。1925年3月,第一、楚安兩紗廠做出5000餘件,價漲3兩至7兩。東洋紗20支金魚叫價207兩,20支財神叫價197兩,無人問訊,裕華賣出600餘件,價漲6~7兩。

1925年7月,上海英工部停止供應華商紗廠電、氣,此間紗市堅固,街麵零賣行市,一律照上期經營的最高價,加收銀元數兩。1925年8月,洋行叫市,上半期照常掛牌,期貨略有做開。棉紗號見市麵行市看跌,均抱觀望之勢。1925年10月,日信洋行先後賣出16支喜鵲多件,行市價為173兩,以示競爭。日商無線電報照常來漢,棉紗價格看好,均已漲起數兩。1931~1936年因萬寶山事件引起中國抵製日貨運動。在此期間,華商與日商棉紗價格鬥爭更加劇烈,以致紗價水平起伏不平。抗戰期間,在工業品中,棉紗是漲價的先鋒,許多工業品價格都跟著紗價跑。重慶紗價既影響當地其他工業品價格,又影響後方各地的紗價。1937年上海戰事爆發,棉紗來源,大受影響,價格開始上揚。此後上海、南京、廣州、漢口等地相繼淪陷,棉紗輸入重慶,須繞道西南,費用高,風險大,數量少,商人乘機收囤,行市日益上漲,1939年平均紗價已超出一千大關。由1940年起,先以越南交通切斷,繼以滇緬路封閉,後以太平洋戰事爆發,香港失守,申紗、緬紗來源均告斷絕,1941年行市猛漲至5907元,1942年更達31862元之高峰。抗戰晚期,由於國民黨政府發棉紗收土布,給機戶織布工資少不敷機戶生活費,機戶被迫挪用洋紗,每織布5匹,挪紗一並,1945年四川遂寧機戶挪用的棉紗均由成都、壁山、銅梁一帶的商人抬價搶購走了。自是每並(為件的四十分之一)紗價由4萬抬高到5萬6千元。解放戰爭開始後,1946年底四川每件紗價每星期以20萬元的速度向上猛漲,到1947年2月10日20支輕磅荊州雙雞突破600萬大關。1948年1月15日竟由34000萬一躍為38000萬。8月19日更漲到165999萬(合金圓券533元)。按金圓計算,到1949年3月15日又躍到82萬元,同一天,南京、上海、廣州比重慶的紗價還高得多,例如廣州為342萬元。

(2)布匹價格本文將布匹價格別為3種,即土布價格、國產布價格和進口布價格。所謂土布是針對洋布而言的,即用木機手工製成的布匹;所謂國產布即國內運用鐵製機器織成的布;所謂洋布即進口布、大量輸入的外國棉貨。下麵分述其價格。〔土布價格〕繼清朝之後,民國初期,土布生產、供銷為我國人民在穿的上麵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資。鴉片戰爭以後,進口布雖然日益增多,國內鐵機織布也不少,但都不能完全代替土布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洋布進不來,國產機織布遭破壞,全國人民主要靠自產的土布來禦寒。因而土布價格也就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抗戰以前,我國土布價格比較穩定,但由於進口布的競爭,有時出現穩中有落趨勢。例如花土布湖北每匹價格1918年為33兩(銀子),1919年為29兩。又如1937年上半年每匹價格各地比較接近,但均低於1919年的價格。抗日戰爭開始以後,土布漲價也是很猛的。例如,每尺土布價格1943年枝江為44元,潛江為42元,穀城為46元,棗陽為48元。武昌每尺土布價格1946年元月為60元,1947年元月為450元,7月為700元,12月為4667元。1948年8月19日武昌每匹價格為233元(金圓券,下同),11月9日漲為30元。

〔機織布價格〕民國初年,我國機織布生產已有所發展,價格逐漸看好。1913年武漢本色市布每匹價格4.7兩,粗布3.6兩;1918年本色市布價格上漲為5.8兩,粗布價漲為5.1兩;1919年本色市布漲為6.3兩,粗布漲為5.8兩。此後洋布進口日多,國產布與洋布相比,競爭力較弱,價格隻能從低,看洋布的價格形勢行事。以奉賢的龍頭細布價格為例,抗戰前長時期內比進口的士林布每尺價低六、七分。特別是到三十年代初期,由於歐、美、日棉布充斥我國市場降價競銷,加之1931年洪水為害,導致大部農村民生凋敝,國產匹頭價格趨降。例如龍頭細布每市尺價格:武漢1931年為0.101元,1932~1935年逐漸降為0.092、0.077、0.066元;荷花女花嗶嘰天門每市尺價格1931年為0.251元,1932~1935年逐漸降為0.206、0.197、0.172、0.144元;四君子淺藍花布雙溝每市尺價格1931年為0.201元,1932~1935年逐漸降為0.196、0.141、0.113、0.121元。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國產機織布即隨棉紗價格上漲而上漲。奉賢1936年龍頭細布每尺價格1角錢,到1945年1~9月平均漲為2872元,到1949年1~5月平均漲為12.31萬(金圓券);唐山每尺白布價格1936年為8分錢,到1948年8月漲到78.1萬元,同年底漲到1.45萬元(金圓券)。唐山的藍布、黑布在十幾年中漲價勢頭更猛,兩種布1936年每尺價格分別為0.12元和0.11元,可是1948年最後半個月的價格高達249萬和2.47萬。〔進口布價格〕外國棉貨最先是從長江流域入口的。據1899年《湖北商務報》第27冊記載,僅湖北在這一年輸入洋棉布價值達300萬兩以上。僅沙市一個地方輸入洋布主要品種達31個。洋商為要同我國國產布開展競爭,洋布訂價都不高。例如1924年印商為要同我國國產布開展競爭,洋布訂價都不高。例如1924年印花格子洋布,一匹長二十四碼幅二尺二寸,每尺單價50~60文;花洋綢每匹三十碼,每尺單價80文;東洋絲布,匹長三十碼幅二尺二寸,每碼單價一錢八分。1924年以後,洋布生意日趨呆滯。1933年至抗戰前夕,由於營業稅增加、大水威脅、信用緊縮、國貨抗衡、開支浩大等因,洋布經營明顯衰落。湖北1933年做洋布生意的有32家,到1934年隻剩下22家,洋布價格也有所下降。直到抗戰開始以前,一般洋布每匹價格恒在13元以下。陰丹士林布是流行我國城鄉最廣的一種洋布,它的價格就是這個水平。

如以尺計價更能說明問題,奉賢縣經營陰丹士林每市尺價格1912~1915年為01元,1916~1920年為011元,1921~1925年為012元,1926~1927年為014元,1928~1931年為017~018元,1932年為02元,此後價格逐漸下落,1933~1936年為014~015元。1937年8月,日本人侵入上海,重慶陰丹士林價頓升至19元以上;1938年3月上海南京撤退,猛漲至27元,9月廣州、漢口陷落,10月漲至38元。此後,布匹運輸繞道越南,費用提高,重慶陰丹士林布1939年7月漲到48元。1940年由於滇越鐵路被炸、滇湎路被關,逐漸突破200元大關。就這樣破百關、闖千關,到1942年底重慶益丹士林價已達2400元。此後戰爭打多久,布價漲多高,由抗日戰爭末漲到解放戰爭末。解放戰爭打開的頭一年3月9日重慶美亭陰丹士林布每匹已漲上145萬元,但到1949年1~5月平均奉賢每尺陰丹士林價為1846萬。〔夏布價格〕二十世紀初至二十年代,我國夏布產銷欣欣向榮,價格趨漲,當時有關調查報告和報刊記載如下:榮昌、隆昌、江津、內江和溫江的夏布,是這些地方廣種的青麻織成的。首先由婦女把纖維紡成紗線,然後由各自大小不同的本地織機織成布匹。由於這些地方尚無具有較大規模的工廠,所以布匹在質量上差別甚大,粗、黃、細、白無所不有。價格按品質和長度為衡,每匹廉至銀元2元,貴至銀元30元。夏布的銷路很大,每年都有大量輸出。民國二十年,夏布銷路陡衰,榮昌、隆昌夏布價格平均下降31%。四川本年(1935)大宗出口之各種麻布,囤積申江,尚未開盤,一以關稅太重,一以外貨抵製,朝鮮、東三省一帶暢銷之物,本來由春迄今,竟無人著手購運。此間(隆昌)麻布機戶約計千家左右,本年銷路驟滯,近迄目下,舊曆節關已屆,外省販購者寂寥,內地門市複稀少,因此粗細各布每匹價已由23跌到123元。榮、隆兩縣,大宗輸出之麻布,每年因種種影響,銷路疲滯。近(1936年)以時局影響,西北各省客販,突然停止購運榮、隆麻布出境,以致布價驟跌,如七二細布,每匹由四元五六角跌至三元餘。而承買者,尚不多見。機戶抱布入市發售,無人承買則負布以返,因之停織放工。抗戰開始後,夏布價格直線上升,1948年5月19日隆昌夏布上漲至10餘萬元。燃料價格燃料是動力,既屬生產資料,亦屬生活資料。從當時的情況出發,對價格變化歸結到生活費用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