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廣播電視的公共服務建設(1 / 3)

黃勇

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概念與內涵

在中國,作為現代傳播媒介的廣播電視,不僅是執政黨、國家和人民的喉舌,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屬性,同時也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具有顯著的公益屬性,提供公共服務是其基本功能之一。隨著我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逐步推進,公共服務已經成為政府的基本職責和主要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剛剛召開的中共十七大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健全政府職責體係,完善公共服務體係,並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出了要求。為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今年8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發出《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要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製,增強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並把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列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這些都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服務建設的高度重視,表明了公共服務和公共文化服務從理念、政策和實踐三個層麵得到了確認並付諸實施。

在公共文化服務範疇,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既是重要內容,也是重要分支。它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傳承民族文化和提高國民思想文化素質為目標,以無線、有線、衛星等傳輸覆蓋網絡為基礎,以頻率頻道為載體,以新聞報道、信息服務、知識普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體育賽事、娛樂生活等為內容,具有內容服務和公共平台服務的雙重功能。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進程中,廣播電視處於先導性和基礎性地位。

目前,我國廣播電視的服務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義務性的基本服務、公益性的有償服務以及個性化的市場服務三種類型。其中,前兩類屬於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重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能夠產生顯著的外部效益,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後一類屬於廣播電視市場服務,重在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與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公共廣播電視和商業廣播電視的二元體製不同,從本質上說,中國的廣播電視都屬於公共廣播電視,政府是責任主體,在公共服務中居於主導地位,其核心職責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因此,中國的廣播電視應把社會效益和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位。

從內部結構來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硬件”是指廣播電視的基礎設施,“軟件”是指廣播電視的內容服務。其中,基礎設施部分包括廣播電視製播設施及無線、有線、衛星等傳輸覆蓋網絡,承擔著節目的製播和傳輸任務。內容服務部分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基本頻率頻道,用戶可以免費收聽收看;二是擴展頻率頻道,用戶需要繳納一定數額的基本費用才可以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標準、供給水平和提供方式,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而發展,根據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斷提高。

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建設現狀

一、現狀

在中國,公共服務一直是廣播電視事業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責任主體,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廣播電視服務機構並建立服務隊伍、提供相應經費等方式,直接負責安排和提供廣播電視公共產品和服務。現階段我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建設現狀可以用兩句話來描述:

一是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近年來,各級廣播電視部門從實際出發,運用無線、有線、衛星等技術手段,逐步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傳輸覆蓋網絡。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有線電視傳輸幹線網絡總長272萬多公裏,其中已經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幹線網4萬多公裏,省級光纜網41萬公裏,地市級幹線網39萬公裏,縣級及縣級以下幹線網176萬公裏,租用網幹線12萬公裏。到2006年年末,全國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4億戶,其中農村有線電視用戶約4600萬,入戶率接近20%。衛星傳輸覆蓋作為解決廣播電視覆蓋盲區的最有效方式,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廣電總局已經完成村村通直播衛星平台建設,形成覆蓋城鄉的衛星電視網。到2006年年末,我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5.04%和96.23%。要特別指出的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施9年來,已經完成12萬個行政村和13.6萬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接通任務,解決了偏遠地區近1億農村居民聽廣播、看電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