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8年以來,我國連續發生了一些大事,從年初的冰雪災害,到拉薩“3·14”事件,奧運聖火傳遞,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國甚為關注,也引起世界傳媒廣泛而強烈的複雜反應。從眾多而繁雜的媒體聲音中,我國民眾識別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華、反華輿論的猖獗;識別了西方某些媒體虛假報道後麵的反華心態,看到了我國麵臨的外部輿論形勢的嚴峻,領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緩。
媒介教育自20世紀末期傳入中國,並進入我國媒介研究和教育視野,在迫切的需求下,這期間有了一定的發展。白傳之、閆歡兩位博士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撰寫了《媒介教育論》一書,就媒介教育的曆史發展、目前主要國家的實施狀況等進行對比和歸納,就媒介教育的本質、對象、理論和理念等基本問題進行了係統的探究,並努力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探討了中國施行媒介教育的範式與模式,提出了“人—媒”融合的見解和中國媒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具體構想。據我所知,這是一部國內媒介教育方麵理論性與實踐性比較係統、全麵的專題著作。
當今世界,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們被各種信息所包圍,誰都不可能置身其外。信息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想象,一個人生活在與信息隔絕的狀態下,將會是什麼樣子。大量信息主要來自各類媒介的傳播。客觀事物自身的複雜性,再加上媒體人的認識、觀念和利益的滲透,使得本來眾多而繁雜的媒介信息,變得更為複雜,真偽難辨。個人離不開信息,必須學會在信息包圍中生存,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別和拒絕不良和有害的信息。這種對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別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教育來提高媒介素養而獲取。作者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批判性地解讀和欣賞多種媒介信息與作品以及利用媒介獲得自身和諧發展的能力”。《媒介教育論》一書的主旨,正是圍繞如何教育人們增加對新聞傳播知識、規律和特質的認識,洞悉媒介信息背後的運作和傳播過程,以提高對新聞媒介及其資訊的自主辨析能力,從而能正確解讀各種信息,改變對媒介信息的被動接受和盲從意識。正如作者所言:“媒介教育的最終目標和意義則是審視、研究與調適‘人—媒’關係,促進人類自身全麵和諧發展。”
媒介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對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這是有道理的。青少年在成長中表現出許多特點和對未來的期盼。媒介教育不是被動應付的產物,是全民應有的一種素質教育。作者認為“媒介教育的對象為全體公民,是各階層的媒介使用者”。我支持這種看法。由於我們長期接受傳統的正麵教育,長期接觸的是國內的正麵報道,我國國民對當今媒介信息,尤其是大量湧來的國外媒介信息的免疫力不強,遇到不良輿論的心理承受能力還太脆弱,甚至出現驚慌失措,這也是國民心理素質不健康的症候之一。須知,我們今後永遠擺脫不了對我國的負麵或惡意媒介信息,我們必須從容麵對,保持健康、良好的國民心態。
媒介教育要重視對我國媒介信息的研究。我國媒介的發展(尤其是網絡媒介)和體製的轉換,使得媒介信息趨向多樣化、多元化,通過媒介教育可以使民眾更有效地利用和辨別媒介信息,加強對媒介的監督,保持正確導向,形成良好、和諧的輿論環境。中國的媒介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要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在普遍性中著重研究和突出其特殊性,找出符合自身的教育規律和特點,與中國政體、新聞觀和民眾需求想適應。《媒介教育論》中對此做了有益的探討。
媒介教育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提高的過程,它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輿論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可以預見,中國將進一步走向富強,必將麵臨一個更為複雜的國際關係和輿論形勢,這是不以人們的願望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我們同樣可以預見,時間對我國有利,客觀了解中國的人必定越來越多,但是多種因素決定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外部輿論環境不會發生有利於我國的根本性轉變,甚至有時候更為險惡,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準備。
我認為,有效地應對這種輿論挑戰,加強媒介教育是重要的步驟之一。今天的中國與昨天的中國不同,中國正由自然狀態的大國走向不斷加強綜合實力的大國,正由近代的弱國走向未來的世界強國,意識形態的交鋒也是在所難免。通過媒介教育著力提高我國青少年乃至全體公民的媒介科學文化素養,加強自身對西方媒體輿論的辨析和防範能力。
我們要自立、自信、自尊、自強,但決不可自傲;我們要理性地對待和處理好各種關係,趨利避害;我們要冷靜地應對各種變故,處驚不變,增強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是一個大國國民應有的素質。國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媒介教育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2008年8月
楊正泉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
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