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平衡針灸學定義與理論來源(1 / 2)

平衡針灸學定義

平衡針灸學是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在針灸領域相結合的一門科學,是以中醫陰陽整體學說為理論基礎,以西醫神經調控學說為物質基礎,形成了以針灸與心理、生理、社會、自然相適應的整體醫學調節模式。突出了一病一穴、快速針刺、信息傳遞、即時效應、無副作用等特色。平衡針灸是以針刺為手段,利用人體的信息係統,在大腦中樞的調節作用下,間接地依靠病人自己達到自我修複、自我完善、自我治愈疾病的單穴平衡療法。

平衡針灸學理論來源

平衡針灸學的理論特點,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以免疫學說為根源,以神經經絡學說為途徑,以自身平衡為核心,攝生物全息之法,納心理疏泄之術,博取眾家之長,充舍濫竽之粕,廣桔醫術特色的一種獨特療法。現將平衡針灸學的理論來源從以下四個方麵進行闡述。

第一節中醫陰陽整體學說

人體自身是由多個係統組成的有機整體,維持著正常的陰陽動態平衡。祖國醫學早在《內經》中就有“髒腑相關”、“形神合一”、“人體小天地”等論述,這就構成了人體自身的整體觀。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當內因、外因、內外因破壞了陰陽動態平衡所形成的病理過程,必然出現“有諸內必形諸外”的整體反應原理,中醫理論的核心人體各個局部的病變實際上是整體病變的局部表現,因為人體的體表與體內,髒與腑有著必然的內在聯係。根據體表的多種表現,從中探索和掌握體內的病理變化,然後進行相應的平衡治療。平衡針灸學就是將病理過程的形成和消失歸結為平衡失調達到重新恢複平衡功能動態變化。

第二節西醫神經調控學說

神經係統包括了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是調節機體適應內外環境的最高組織結構,在功能和形態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人體的各個器官、係統功能的整合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人體在生命活動中,通過感受器不斷地感受內外環境的刺激,經周圍神經、脊髓、腦幹、間腦質、大腦皮質的神經通路;然後再由大腦皮質經腦幹、脊髓、周圍神經至效應器的運動傳導。大腦皮質、內囊、腦幹在錐體交叉以上都有交叉支配功能。大腦皮質對於軀體運動的管理是通過錐體外係兩條路線實現的,兩者在機能上要相互協調,相互依賴,共同完成人體接受對側肢體的感覺衝動和管理對側肢體的運動。平衡針灸學主要取於神經交叉支配原理和神經反饋信息原理,達到機體的自身調整、完善、修複的目的。

第三節生物全息學說

生物全息學說是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80年代初創立的一個生物學新學科。它的貢獻揭示了一個與經絡相對等的一種穴位分布的普遍規律,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為“生物體每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的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任何部分都是整體的全息單位,部分等於整體,存在整體的性質和部分,在人體最大部分中所存在的也同樣存在於最小部分,而這些部分又是相互聯係的。具體講,同樣的穴位分布形式是在機體不同部位的重複。在人體穴位分布的全息律與經絡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交錯支配穴位的分布,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整體動態醫學認為人體具有自身的調節與控製係統,能接受內外環境的各種信息,在結構上相互聯係,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上相互效應。這是作者運用全息針刺療法達到整體平衡消除疾病的方法之一。在生物體內,每一個係統都能接收其它係統發來的信息,同時,也向其它係統發送信息,這就構成了不同全息係統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也就產生了臨床開展的一種全息針刺反饋控製技術,利用一個係統調節其他係統,從局部狀況探索整體信息,以整體信息來治療局部病變。通過反複探索、比較、提高,達到一針見效,也就是通過針刺產生全身性的治療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