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夏蓮居一生編輯整理的各種古籍作品,還有著述的各種詩文作品。其中有包括關於古琴、書畫等古代藝術與文物研究的專著,有關於山東省在辛亥革命過程中的各種紀念詩文等,以及研究先秦諸子、宋明理學、禪學曆史等方麵的詩文。作者歌頌新中國與社會主義許多詩文作品,在生前曾受到陳毅、郭沫若等領導的嘉評。
夏繼泉,字溥齋,號渠園,在日本曾用夏泉,歸國後改名蓮居,取號一翁。山東鄆城人,清季雲南提督諡壯武公夏辛酉長子。公元1884年3月20日(甲申2月23日)生於新疆於闐(今改為於田),晚年寓居北京。1965年12月14日(乙巳十一月二十二日)無疾壽終,享年八十二歲。
曾為清附貢生,鴻臚寺序班,一品蔭生。曾任直隸知州、靜海知縣、江蘇知府、山東團練副大臣。辛亥革命被公推為山東省各界聯合會會長,宣告山東獨立。民國改元,被聘為山東都督府最高顧問,兼秘書長、參謀長等職。
1913年任岱北觀察使,後調豫西觀察使、汝陽道尹。1916年辭職歸裏,又被聘為總統府秘書,1918年當選國會議員,任齊魯金石書畫館監督,山東佛教居士林林長。1920年任山東鹽運使,徹底根除了多年的鹽務弊端,深博民眾稱頌。1921年辭職,籌備曲阜大學,兼東魯學校校長。
乙醜(1925年)張宗昌督魯以宣傳赤化罪加以通緝,而避居日本。在日期間與文化藝術界及宗教界知名人士內滕虎(湖南)、狩野喜直等人交往甚深,並有吉川幸次郎、倉石武四郎及朝鮮金九經等人前來就學(新中國成立後倉石武四郎隨文化代表團訪華時曾前往京寓帽兒胡同六號拜訪)。兩年後回國臥病津沽。1932年遷京。七·七事變後,日方不斷托人敦勸參加偽政權,先後提出任職有山東省長、教育督辦等,均予拒絕。在此期間反而作為共產黨高級聯絡點掩護過共產黨冀、晉、豫軍區派遣在北京做敵偽工作的地下工作人員毛定原(現鐵道部副部級,離休在京)及邊帥之(即邊伯銘,現離休在滬)。日本投降後,主要以研究佛學為主。山東同鄉何思源調任北平市長後常來進行學術研討,中央廣播事業局平津地區接收專員、北平市電台台長黃念祖(解放後任教於北京郵電學院,現任中國佛教教協會理事、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1988年榮任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永久榮譽會長)、副台長齊昌鼎等常與相聚,共研佛學。1945年於北海團城舉建祈禱和平息災法會,萬人隨喜,盛況空前。為此,彭子剛曾於《大公報》撰文專題報導。
1949年北平解放後,山東旅京同鄉公推為山東同鄉會在京財產保管委員會主任委員,其財產計有西斜街山東同鄉會會址、宣武區登萊膠山東義地、山東中學等,新中國成立後移交民政局。此後,故交李濟深、梁漱溟、陳銘樞、章士釗、邵力子等人先後規勸參加社會活動,由於本人認為秉性率直,不宜作社會工作,故而婉言謝絕。後期為表達愛國之心,將一生撙衣節食所收藏之曆史珍貴文物三百餘件,分別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和鄆城縣。《光明日報》、《大眾日報》曾刊登報導,有關單位並在人民大會堂設宴答謝,同時國務院有關領導人習仲勳、齊燕銘、夏衍等亦出席參加。親朋好友讚其生平處事公允、為人剛正,但多有峻嚴之嫌。
論其治學,一生嚴謹,畢生堅持,夜讀達旦。雖事政多年,卻未忘求學,初由詞章,轉入經史,繼而先秦諸子、宋明理學,博古研今,聰慧過人。一生著述,類廣文新,詩鈔文集,二十餘種。詩篇千餘,獨具韻格。文壇大家,多為歎服。過從探求學海者,常有鄧拓、郭沫若、廖沫沙等人。如郭沫若見1962年7月14日《光明日報》發表其《說硯》篇後,當即前往求教,越日並親書該詩第四通以贈(郭書該詩現存北京文物商店資料室)。陳毅副總理讀其《秀麗辭》(《光明日報》1961年9月28日發表)、《詠杜》諸篇後,亦於中南海紫光閣設宴相款。席間備陳日內瓦之行見聞,並以詩文為娛。為表謝忱,當席口誦七絕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