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維護我國農業產業安全的策略2(1 / 3)

但是,近幾年世界和中國的經濟發展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國際上發生了金融危機,在國內過剩經濟取代了短缺經濟。在這種大背景下,鄉鎮企業的發展麵臨一係列問題,主要表現在:①發展環境惡化;②增長速度逐年回落;③自身矛盾顯化;④產業結構不合理等。

麵對上述嚴峻形勢,鄉鎮企業必須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實行徹底的發展戰略調整和製度創新。未來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對策是:①對鄉鎮集體企業產權製度進行根本性改革;②改變分散的空間布局,向城市聚集;③調整產業結構;④與城市大企業建立協作配套關係。

“入世”後中國農業的發展必須以城市化的加速發展為前提。首先,城市化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沒有城市化,農民的收入水平就不可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城市化是實現農業增長和現代化的關鍵。再次,城市化是政府支持農業政策有效性的必要條件。不僅如此,城市化對未來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進國民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是全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由城市化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我們應該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推行積極的城市化戰略,盡快解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嚴重滯後的問題。

推行積極的城市化戰略是中國城市化戰略的重大轉變,需要我們徹底摒棄傳統的“抑城市化”甚至“反城市化”模式,取消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政策,而代之以與積極城市化戰略相適應的模式、製度和政策。在城市化模式上,應該摒棄以往以小城鎮為主的道路,實行大、中、小城市並舉,以大、中城市為主的模式。同時,考慮到城市的承載能力,應該鼓勵農民的跨地區遷移,在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工作和落戶。

在推行積極城市化的具體政策上,短期內至少要采取如下行動:①逐步廢除城鄉隔離的戶籍製度,允許願意進城落戶而又能在城市自食其力的農民及其配偶進城落戶;②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民進城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③改革現有的體製和政策,大規模興建城市基礎設施[37]。

城市化,往往以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發展滯後,嚴重影響了農村就業和經濟發展。據聯合國統計,1998年中國城市化率為30.4%,世界平均水平是45%,發達國家為75%,中國比世界平均水平滯後14.6個百分點。2008年中國城市化程度隻30%,而世界平均達50%,其中發達國家為75%,發展中國家平均為37%。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且偏差較大。學者們認為,我國當前的城市化水平大約低於工業化水平10個百分點左右。

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呈半就業狀態,嚴重製約了勞動生產力的發揮和經濟增長。入世後,隨著外國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和農業效率提高,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將日益尖銳。為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必需加快下麵兩個建設。

(1)加強農村城鎮化建設

農村城鎮化不僅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積聚的過程,也是城鎮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能有效強化大中城市的承載力的輻射功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發揮經濟帶動作用。1999年底統計,全國有近5萬個小城鎮(集鎮),其中建製鎮19216個(多數是縣政府所在地),人口達1.7億;約3萬個集鎮(主要是鄉鎮府所在地),有5000多萬人,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5%[農村發展研究所,《2000—2001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頁。]。目前,在全國2300多個縣市中已有市級建製668個,在6.2萬個鄉鎮中已有鎮級建製1.9萬多個。但地區間很不平衡。東部國土占全國的14.2%,卻集中了全國城鎮人口和城鎮數目的近1/2;中部國土占全國的29.2%,城鎮人口及城鎮數目占全國的l/3;西部國土占全國56.5%,城鎮人口及城鎮數目約占全國的1/6左右。因此東部地區有條件率先實施農業現代化。小城鎮建設要防止規模過小、規劃不合理等問題。

(2)促進鄉鎮企業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0年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就業人數達12900萬,占農村勞動力的27%。可見,鄉鎮企業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入世後,要加速鄉鎮企業建設,特別是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戰略,重視雙向發展。一方麵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中國農產品加工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近2/3),內地的比重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區隻占1/10。鄉鎮企業要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再次創業的突破口,才能找到新的增長點和出路;另一方麵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目前鄉鎮企業中80%是第二產業,僅有少量第三產業。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重點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交通、通訊、保險、金融、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行業,開發農村房地產和旅遊業。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村工業化的創舉,現已成為農村社會經濟的主力軍。目前,鄉鎮企業產值占農村經濟總產值的1/2多。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和鄉鎮企業以及第二、三產業,來推進小城鎮建設。中國的方針是嚴格控製大城市,適當發展中等城市,積極擴大小城鎮建設。一些地方的經驗證明,要辦鄉鎮企業就有建設小城鎮的需求,建設小城鎮又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些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郊區的農村轉向非農產業的勞力已達90%左右,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有利於縮小城鄉之間和工農之間的差別,鞏固工農聯盟。

鄉鎮企業經營範圍廣,包括工業、農業加工、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等。2006年,全國共有鄉鎮企業約2300萬家,從業人員達14652萬人,創造增加值5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到2007年底,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已經超過1.5億,平均每年吸納勞動力424萬人,鄉鎮企業就業人口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上升到28.3%。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從1978的209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69620億元,增長332倍,已占到農村社會增加值的68.6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52%,鄉鎮企業已成為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源[38]。

8.1.7發揮我國比較優勢,利用國際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

入世推動中國農產品市場與世界接軌,一方麵是外國農產品將大舉湧入中國,對中國農民構成新的挑戰,另一方麵也擴大了中國農業的市場,為農民帶來無限商機。中國入世後在擴大農產品出口方麵宜采取下列措施。

在農業對外開放的條件下,應把握好糧食基本自給與適度進口的關係。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既不能指望過多的糧食進口,也不宜長期保持極高的糧食自給率,適度降低糧食自給率是科學合理的。從國際經驗看,國內生產的糧食能夠滿足需求量的90%,就是非常高的自給率,我國長期能夠達到90%—92%的自給率,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與此同時,利用我國的多方麵優勢,通過發展雙邊、多邊貿易關係,特別是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實現糧食進口多元化。一方麵,可以提高我國農產品進口的穩定性,降低國際市場上可能發生的風險;另一方麵,可以充分發揮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促進具有優勢的園藝產品、水產品、蠶絲、茶葉、中草藥等農產品出口。

(1)加大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力度

入世後,花生成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優勢的農產品之一,值得大力開發和利用。預計種植規模在15年內增長30%左右,總產增長80%以上,並在西部開發中大有作為。目前花生在我國的油料作物中種植麵積僅次於油菜居第二位,總產、單產和出口量居首位,“九五”期間花生生產超過曆史上任何時期,1996-1999年平均年種植麵積5800萬畝,年總產1110萬噸,比“八五”期間增長17%和34%,其中1999年播種麵積約6400萬畝,總產達到1270萬噸,均創曆史最高紀錄。雖然我國花生種植麵積隻有印度的48%左右,但總產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花生總產的35%左右。由於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調節的作用,到2005年我國花生種植麵積達到7000萬畝以上,預計2015年達到8000萬畝以上;總產2005年達到1400萬噸左右,預計2015年達到2000萬噸以上,其中西部地區將占花生新增麵積的50%,對促進西部地區高效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必須加大花生科技研究和產業化,盡快培育出專用型優質花生,抗黃曲黴、抗旱、高產優質無公害產品。

(2)農業標準國際化

中國農業標準滯後於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未與國際農產品進口標準接軌,嚴重影響了中國農產品出口。首先是穀物標準與國際標準脫節。中國現有的穀物生產標準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國際穀物標準相差甚遠。小麥、玉米、稻米、大豆都存在類似問題。

其次是棉花標準不全。缺少標準不僅嚴重影響了棉花生產和市場監督管理,而且對棉花出口造成了不利影響。以雜交棉籽為例,國家標準將雜交棉籽歸到良種級別,對雜交一代是適宜的,但對雜交二代顯然不適用。因為雜種二代存在基因分離問題,不可能達到95%(國家標準良種要求)的純度。目前,中國雜種二代棉在生產上已有相當規模,遠遠達不到國際標準,因質量問題無法出口。加之轉基因抗蟲棉已經在生產中開始推廣使用,國家目前尚無轉基因棉花的檢測標準。歐盟限製轉基因農產品進口,對中國棉花的出口不利。

標準問題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障礙之一。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國際農業生產標準的研究,健全符合WTO規則的農業法規體係,為中國農產品出口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水稻生產可采用國際標準ISO規定:(1)稻米,包括蒸穀米、糙米、精米和碎米,必須是幹淨、無異味、無變質現象。添加劑、農藥殘留和汙染物含量不能超過進口國的國家規定。(2)按ISO712測定出水分不超過15%。(3)對稻米進行檢測糙米、精米和蒸穀米的雜質等項指標不能高於規定的指標。(4)符合國際農藥殘留標準。

中國製定的農業衛生安全標準偏低,多數中國農畜產品存在藥物殘留物超標問題,不符合美國、歐盟和日本農產品進口標準。中國農業衛生安全標準落後於美國、歐盟和日本約20年,對中國農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國宜加緊研究世界農業衛生安全標準,製定新標準。此舉將發揮矛和盾的雙重作用:一方麵嚴格國內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衛生質量,促進國內消費和出口;另一方麵對中國農產品起保護作用,防止外國農產品衝擊中國農業。

(3)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充分利用“綠箱”政策,繼續加大農業投資,特別要針對我國農產品質量競爭力比較低的狀況,加強農產品技術管理,加大對動植物疫病防治、良種繁育和飼料安全工程的支持;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外支出,提高農產品價格競爭力;鼓勵農業生產組織製度創新,發展外資農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積極探索在現有土地製度條件下農業適度集約經營的模式;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增強產品質量意識,普及正確使用農藥、化肥、獸藥的方法,從源頭上控製農產品質量及其安全性。

8.1.8推進農業稅製改革和國家財政支持

農業稅製改革和國家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對入世後的農業發展起重要作用。

(1)農業稅改革可以采取兩個區別對待的方針

首先是區別對待農業戶和非農業戶。中國農村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形成農戶、兼農戶和非農戶三類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戶因糧價走低,收入下降;兼農戶收入穩步增長;非農戶收入增長較快。農業稅收對上述三種農戶一視同仁,實際上增加了中低收入農戶的負擔。國家實施統一的農業稅收政策,存在不合理之處,對東部農民有利,對中西部農民不利,因為這種稅收政策使中西部農民的負擔比東部農民高50%一90%。因此,要針對不同地區製定不同的稅收政策,對東部較發達地區適當增加稅收,對中部糧食生產區和西部地區減免稅收。此舉在不影響東部農民積極性的同時,加速中西部農業發展,努力解決中西部的貧困問題。

2004年,我國免除農林特產稅(除煙草外),2006年,我國政府對全國農民免除農業稅,同時,對種糧、良種、購農機進行補貼,標誌著我國農業已開始進入“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的曆史。

(2)國家有計劃地對農業實施財政支持政策

據財政部科研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推算,2005年底全國鄉村債務總額在6000億-10000億元之間,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在5%-10%之間。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在30%-50%之間,鄉村債務總額實際上已超過長期建設國債的總額;2006年初全國政協某常委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根據政府高層部門對全國不同地區的定點監測數據推算,目前鄉、村兩級的各類公共債務,平均每個縣為2.55億元,按全國約2100個縣級行政單位計算,鄉村債務總規模達5355億元;近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地方債務課題組的一項估算顯示,目前我國地方基層政府(鄉鎮政府)負債總額在2200億元左右,鄉鎮平均負債400萬元。從以上收集到的數據來看,雖然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我國鄉村債務總額龐大。三是鄉村債務增速快。據2001年農業部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村級債務達1483億元,平均每個村負債20萬元;而2003年3月9日的《財經時報》報道,村級債務平均達到50萬元左右。四是不良債務多。不良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高達53.14%,很多債權都超過實效期,回收難度大,而且多是民間私人借貸。借貸利率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達20%-30%[湯菲.鄉村債務清理問題研究[J].理論探索,2009年第02期。]。從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製財政管理體製以來,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數額逐步增大。1995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數額為2534.06億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55.9%;1999年為4086.61億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49.6%;2000年為4665.31億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45.8%;2001年為6001.95億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51%;2002年為7351.77億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52%。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的增加,保證了地方各級政府正常地履行其職能的需要。解決改革後出現的基層經費開支缺口。省級財政可參照中央財政的做法,製定省對縣轉移支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