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國內外動態和發展趨勢
1.1.1研究目的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下,各國在關注以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為核心的傳統安全的同時,對以環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為內容的所謂非傳統安全也越來越重視,農業產業安全就是其中之一。經濟全球化通過貿易投資全球化以及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加劇了全球農業產業的競爭,使各國農業產業麵臨國際市場的衝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各國的內部分工模式、產業鏈以及相應的產業生態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很多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不僅農業產業鏈和農業生態受到損害,而且還喪失了有關國計民生的農業產業的控製權。農業產業安全已經成為製約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產業的發展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關係到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和協調發展。而農業也是加入WTO後受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因此,確保當前的農業產業安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緊迫。
本課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國際經濟學、製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管理學為理論支撐,運用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知識經濟、管理哲學等方麵的理論知識,密切聯係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實際,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中國農業產業安全涉及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較為深入、係統的研究,將重點置於建立可操作的產業安全評估框架與產業安全預警係統上,力求通過多視角的分析,探索在現階段後如何製定中國農業產業安全戰略,從而維護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1.2研究意義
“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是一條永恒的真理。提供食物本原的,是農業及其延伸的牧、漁、林業。承擔農(牧漁)業生產的是農(牧漁)民,完成這一生產的場所是農村。農業產品是民族生存的基本需要,是國家生存的命脈,是政治穩定的保證,是國防安全的基礎。農業安全有兩重含義:一是絕對的安全,即要維護本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的消費與發展需要,以實現民族的延續和進步;二是相對的安全,要確保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以保證國家永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農業是通過耕作的方式從事糧食、蔬菜、水果等相關食物生產的行業。人類從動物界脫離出來的真正的分水嶺,就是農業(包括牧業)的誕生。農業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農業是提供糧食的第一重要產業,而且還因為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至今仍是中國人口的主體,是中國文明的長久載體。農民安定,國家就穩定;農民躁動,國家就天翻地覆。因而,中國的民心,首先是農民之心;中國的民意,首先是農民之意。得農民之心者得天下,失農民之心者失天下[1]。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馬克思充分認識和說明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他認為,生產資料的生產總是人類的“生存與一切生產最先決的條件”。“一切勞動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產食物為目的的”。“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而農業勞動作為社會再生產的起點,特別是農業剩餘勞動或農業剩餘產品,是人類社會分工和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或前提。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體現在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關於農業貢獻理論,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培剛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提出。他在《農業與工業化》(AgricultureandIndustrialization)中,從糧食、原料、勞動力、市場等四個方麵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作了科學的揭示,並且己經注意到農業通過向國家納稅和輸出農產品而形成的資金積累和外彙儲備作用,由此斷言農業的基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BruceF.Johnston和JohnW.Mellor(1961)把農業作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提出了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勞動、資本、外彙、糧食和市場5大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SimonKuznets(1964)認為,農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具有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彙貢獻等四種貢獻能力。該理論作為農業貢獻理論的代表,被廣泛引用。
另外,20世紀60年代之後的很多發展經濟學家探討了工農業相互聯係和工農業平衡增長問題。JohnC.H.Fei和G.Ranis強調了工農業的平衡發展及其對二元經濟一元化改造的意義。他們認為在二元經濟改造過程中,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勞動力,而且還要提供農產品剩餘(糧食和原料)。如果農業不發展或發展緩慢,工業擴張將會受阻。在同一時期,DaleW.Jorgenson(1961)也提出了一個二元經濟發展模型,論證了農業增長是工業發展的必要條件.BruceFJohnston和PeterKilby(1975)分析了農業發展與製造業及其它非農場部門擴張的循環相互作用,他們認為,具有廣泛基礎的農業增長更能有效的刺激工業品需求的增長,從而有助於加速經濟結構的轉變。
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離不開農業,人們賴以生存的衣食要靠農業來解決。農業的波動對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將產生不利影響,正所謂“無農不穩”。如果純粹地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一味地發展工業或高科技產業,而把國民賴以生存的糧食供給完全寄托於國際農產品市場,顯然是很不理性的,而且一旦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就可能陷入受製於人的被動地位,甚至危及國家的獨立和安全。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之最,因此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更甚於其它任何國家。因此,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保持95%以上的糧食自給率。對農產品這種基礎性物資常備不懈的保障需求,正是中國乃至世界大國實施農業保護、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農業作為社會再生產的起點,是國民經濟其它部門產生和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或前提,其它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農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三次落入“李嘉圖陷阱”(“李嘉圖陷阱”:指因糧食等農產品供給不足而引起的工業化進程停滯),分別發生於1958~l963年、1967~1975年、1978~1981年。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部分比重的國家來說,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前提條件。再次,農業又是一種“綠色產業”。作為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農業,既是為人類提供農產品,還可以為人類生存和社會再生產提供良好生態環境。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土壤沙漠化麵積每年以2100平方公裏的速度推進,全國88%以上的河流已被不同程度地汙染,很多城市的空氣汙染嚴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而農業特別是種植業、果樹業、林業等的發展對治理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生態惡化起著重要作用。
正因為農業這種特殊的基礎地位,決定了政府必須通過相應的宏觀調控和微觀規製手段來保證農業的穩定發展。
(2)農業是弱質產業
農業是先天弱質性的產業,其弱質性表現在農業的自然風險性大和經濟風險性強,農業發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不管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還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發展中國家,農業都是市場經濟中的弱者,都需要政府的宏觀保護。
農業產業麵臨的自然風險大。農業生產的自然再生產特點,使得農業麵臨巨大的自然風險,也就是說,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自然條件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如農業生產遇到如暴風雨、洪澇、沙塵暴、幹旱、病蟲害、瘟疫等自然災害,輕則減產減收,重則絕產絕收。對於靠天收成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來講,這種自然風險帶來的破壞性尤為嚴重。尤其是工業化發展造成的環境汙染、生態惡化會不斷加劇這種自然災害出現的頻度和強度。
農業產業麵臨的經濟風險性強。農業生產的經濟再生產特點,又使農業生產麵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因素不確定性造成的經濟風險。其經濟風險表現為:農業生產周期長、品種單一,更新換代比較困難等,加大了農業成本;農業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需求彈性低、波動大,農業麵臨極大的市場風險;農業基本資源即耕地資源的稀缺,利用層麵有限,且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可見,農業的高投入和高風險使農業的比較利益明顯低於其它產業,等量投入不能得到等量利潤,使農業在市場經濟中處於不利地位。所以,在工業化過程中加強農業保護勢在必行,尤其是在對農業長期實現保護而使工業化獲得一定發展以後,更應該也有可能保護農業。
農業的弱質性指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作為一個產業和其它產業特別是和工業相比具有比較利益逐漸變低的特性。農業的弱質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農業生產承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影響。農業生產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過程,也是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因而麵臨著雙重風險的壓力。一方麵,農業生產形勢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自然條件的好壞,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自然特點還直接導致了市場風險的產生。因為農業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農產品供給調整滯後於市場需求變化,而這種滯後反應帶來的市場風險往往卻隻能由生產者自己承擔,這無疑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沉重的打擊,因此需要政府的支持來保護弱質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