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城,似乎到舜帝時,才有其雛形,“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記五帝本紀》),舜“賓於四門,四門穆穆”。
城,《說文解字》稱是用來盛民的;《墨子·七患》說:“城者所以自守也。”兩者說的都是城的作用,尤其是邊境上的城,往往屯兵嚴守,以防敵方侵犯,是國之門戶。
古城建製,一般都是小規模的,“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所謂百雉,指城牆的長度、寬度,古代城牆長三丈、寬一丈、高一丈為一雉,如以百相乘,也隻是三百丈的長度。春秋末,齊國留下一本官方的文獻《考工記》,書中有西周都城的規劃,格局也是不大的:“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道路)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這王城是個邊長九裏的正方體,每邊有三個城門,城中縱橫各有九條道路,每條道路寬為九軌(一軌為八尺)。左側為宗廟,右側為社稷廟,王宮居中,前麵是朝會的廣場,後麵是市場,麵積為一夫(一夫為一百步見方)。“到春秋時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地主階級在許多諸侯國內相繼奪取了政權,建立了中央集權政體,進一步確立了封建經濟製度。特別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一躍而為群雄之強國,國都鹹陽也逐步擴建成宏大的城市。其他各國的京城也都日益發展,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魏國的大梁、楚國的鄢郢和韓國的宜陽等都已成為當時人口眾多和工商業興盛的大城市”(莊裕光《古建春秋》)。
在城的建築形製上,也日益完善。從城牆上來說,城上有樓櫓,即望樓、譙樓;此外,城上有稱之為女牆的短牆,“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劉禹錫《石頭城》);有的古城,在城門口建甕城,甕城如甕形,敵人入侵,有如甕中捉鱉;城外還挖有護城河,以增加敵方攻城的難度。
城有土城、磚城、石城之分。土城的建築年代更為久遠。磚城為常見之樣式。數年前我去東北興城參加一個筆會,此城乃明清舊物,保存完好,電影《三進山城》曾在此拍攝。石城在古代也不少,如南京城,曾以石頭砌成,故稱石頭城;還有湖南湘西的黃絲城,城牆全是長條麻石砌成,雖久曆風雨,猶巍峨壯觀。城還有都城、郡城、縣城之別,都城即皇城,如北京的紫禁城;郡城為郡守所在地;縣城則比比皆是。此外,古籍中還有牙城、中都城之稱,牙城者,建於城中,為主帥所居,其意為王之爪牙,故名;中都城是帝王在都城之外,於自己的故鄉發跡之地所築之城,如明朱元璋在安徽鳳陽所建的城稱之為中都城,調集能工巧匠,經營六年之久方竣工。
關於城的建築,我們不能不注目明代所設計與建造的北京城,它是中國曆代城市規劃和宮廷建築在技術上和藝術上的結晶。
北京城最讓人歎服的就是貫穿南北、長達八公裏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樓。從永定門起一條筆直的大道直通前門,大道兩側便是兩座壇廟建築:天壇與先農壇。進入前門(正陽門)就是現在的天安門廣場,從天安門往北,一直通向故宮。由天安門進人端門,還是沿這條中軸線直達午門,進了午門,就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館。經過金水橋便是太和門,往前就是代表封建王朝最高權威的太和殿,進入此殿,皇帝的寶座就準確地落在這條中軸線上。然後是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前是乾清門,通過乾清宮、文泰殿、坤寧宮,穿過禦花園,出神武門,便出了紫禁城。再前行進入景山公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最直、最高貴、最重要的一條南北貫通的幾何線,從古到今,它代表著中國的最高權威。”(錢正坤《世界藝術史話》)
值得驕傲的還有稱為世界奇跡的中國長城,“萬裏長城萬裏長”,是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征,體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