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萬千》書稿的重大增刪和修改終於完成了。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要有一篇後記。但是後記的要求頗高,如完全按照提綱寫很可能寫不好。想來想去,覺得還是以自己的科普創作過程為主線,盡可能結合提綱要求來寫,這樣比較自然。
我這輩子的職業主要是科學研究。研究對象是氣象科學,其中重點是中國氣候,也就是中國的氣象變化規律。我的科普創作全過程,主要也是圍繞研究中國氣候進行的。對中國氣候的逐步了解和深入,貫串了我的整個創作過程。
作者40年科普創作過程,按時間順序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不過這三個階段一經開始一般都沒有終結,因此實際上也是作品水平的三個層次。第一階段可稱為“發現事實”,開始於1959年。第二階段是“尋找聯係”。主要是尋找中國氣候規律的內部聯係,重點是冬夏季節主要氣候特點之間和氣候資源與氣候災害之間的聯係,大體從70年代中期開始。第三階段姑且稱之為“觸類旁通”。主要是把研究和創作的領域從自然科學擴大到人文和文化的許多方麵,大體開始於90年代中期。
科學研究就是尋找事實。科學普及實際上就是把找到的新事實、新規律普及到公眾中去。作者的第一篇文章發表1959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副刊版上。題目是《登多高,望多遠》,五六百字。方法完全是自己想出來的。即把地球近似作為圓球,用反三角函數查當時剛出版的九位對數表計算出來的。具體計算方法另發表在1960年的《中學數學》雜誌上。由於作者有科研工作的習慣和成果作支持,所以所寫科普作品不但有一定深度,而且內容一般都是教科書和專著論文中所沒有的。實際上我的許多科普文章就是自己專著、論文的普及。這裏隻舉一個例子。在研究地形對中國氣候影響中,曾發表過《冷湖,暖盆和大溫室——地形對我國冬季氣溫的主要影響》(《地理知識》1984年12期)一文。文中指出了地形對我國冬季氣溫的影響主要有三種形式、三個最顯著的區域。三個最顯著的區域中,準噶爾盆地因西北有缺口,南方有高大的天山,冷空氣在盆地中堆積形成了我國冬季中最大、最強的冷空氣湖(同緯度上我國東北因沒有東西向高大山脈便沒有冷空氣湖);而南方地形封閉的四川盆地卻形成了暖空氣湖。當東部地區霜凍線已隨強冷空氣快速南下到達南海之濱的時候,而盆地中往往是孤立的無霜區。不過,四川盆地四周山脈還不夠高,因此這個暖盆的溫暖程度和雲南、川西南的大溫室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因為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東坡地形加上高空強勁的西風共同阻擋了南下西進的西伯利亞冷空氣,使這裏成了冷空氣難以入侵的大溫室。這就是冬季昆明雖比東部桂林高出了1720米,但兩地1月平均氣溫卻基本相同的原因;也就是同緯度上兩廣地區仍是亞熱帶氣候而雲南河穀中卻有熱帶氣候的原因。
第二階段“尋找聯係”的開端還要從60年代說起。作者1959年參加科研工作以後,曾看到四五十年代國外地理決定論者主觀武斷地說,中國由於氣候不好(主要指氣候冬冷夏熱,冬幹夏雨,變化比較極端),在國力上最多隻能成為二等強國。它深深地刺傷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氣象界也一直把它當作“國恥”。但查遍所能找到的專著論文,卻沒能找到從氣象科學上對這種論點進行的批判和駁斥。這也許是因為雖然他們的論點是錯誤的,但根據的卻是事實。作者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尋找機會,雪我“國恥”。1963年1月19日,作者在《人民日報》第六版副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談談我國的嚴冬》,1500字。當時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已經記不清了。寫這個題目必然要講到冬冷的許多壞處,可又不能光講缺點。逆向思維幫了我的忙。自己心想,按照唯物辯證法一分為二的觀點,世界上任何事物總有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麵,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能互相轉化。如果一下找不到嚴冬直接的、重大的有利方麵,找些間接有利也行,即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於是在文章的最後出現了這麼一段話:“應該怎樣來評價冬季風呢?我們知道,在夏季裏,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造成的是偏南的夏季風。冬季風雖然縮短了農作物的生長期,但從海洋上來的夏季風,卻給作物在旺盛的生長季節帶來大量的雨水,使我國的東南半壁成了富饒的米糧之川。”可是說實話,當時想出這段話不過是應付差事完成任務而已,可是歪打正著。對這個問題比較自覺、比較全麵一些的認識是在70年代中期寫的兩篇文章:《對我國氣候的幾點認識》(《氣象》1975年9期)和《談談我國的嚴冬》(《地理知識》1976年1期)。兩篇文章從冬冷也有好處;夏熱使我國水稻、棉花、玉米等喜熱高產糧棉作物分布界限之北,世界數一數二;我國雨季在夏,雨熱同季,光照、熱量和水分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一種優越的氣候資源;以及我國南方成了回歸沙漠帶上的大綠洲等四個方麵,從理論上揭露了地理決定論者孤立、靜止、片麵和表麵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思想方法。而且在文中還對我國的許多“不利氣候條件”,如台風、幹旱、青藏高原夏涼等進行了一分為二的分析,理直氣壯地頌揚了我國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優越性。後來,又進一步明確建立了我國主要氣候災害(旱、澇、風、凍)和主要氣候資源的內在聯係。以頭條發表在《科技日報》1995年5月3日二版上,題目是《季風為什麼既是(我國氣候)資源之源又是(我國氣候)災害之源》,對我國氣候的了解和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有關,我還發表了一係列文章。例如,《寒潮的功過》、《夏季的冷害》(指出東北夏季氣溫和世界同緯相比,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出現冷害主要是因為農民豐收後盲目引種高需熱量、高產的作物品種所致)以及《冰城易名並無無理》等等。因為1995年春新華社報道黑龍江省已通知各大傳媒,哈爾濱市不再使用“冰城”別稱,引起有些文章的批評。我在文中指出,對世界上多數地區而言,冬季嚴寒的地方夏季也不會暖熱,“冰城”別稱發生誤會並非不可能。這篇文章《黑龍江日報》也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