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中,既有與教育要求、教育目標相符合的優秀品質成分,也有不符合教育要求的不良品質成分。對於教師而言,尊重具有優良品質的學生很容易,而要尊重具有某些不良品質的學生則很困難。我們要求教師尊重那些在個性中存在某些不良品質成分的學生時,要求尊重的是作為有個人人格尊嚴的人;而我們要求對不良行為及品質進行矯正時,要求矯正的是行為及特定的品質特征。因此,尊重學生,並不是允許學生去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
曾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的問題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向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向性問題行為。外向性問題行為主要包括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故意頂撞班幹部或教師、破壞課堂規則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等。外向性問題行為容易被覺察,它會直接幹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製止,以防其在課堂中蔓延。內向性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發呆等注意力渙散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不與同學交等退縮行為;胡塗亂寫、抄襲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內向性問題行為大多不會對課堂秩序構成直接威脅,因而不易被教師察覺。但這類問題行為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不能隻根據行為的外部表現判斷問題行為,不能隻控製外向性問題行為,對內向性問題行為也要認真防範,及時矯正。
以下介紹教師經常遇到的五種問題行為及其建議與對策,旨在有助於教師妥善處理這些行為。
問題一:上課時打瞌睡
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是一件令人心煩的事,如果有一位學生經常打瞌睡,要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其原因可能包括他晚上睡得太晚、在學校感到枯燥無味、一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等。了解原因後,是把它作為疾病或情緒問題來看待,還是把它當作動機或紀律問題來處理,及時應對。
叫醒學生:問他是否感覺不適,如果是,送他去看醫生如果他說他感覺良好,建議他喝一杯水,然後送他去休息室洗洗臉以克服疲倦。
使學生難以打瞌睡:如果一個學生經常打瞌睡,不是疾病或服藥所致,等下一次又打瞌睡時,將他的課桌搬開,使他的頭沒有地方靠,給他一塊筆記板讓他在上麵寫字,當他不再打瞌睡時,讓他把課桌搬回來。
讓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靠近講台的地方,如果學生坐在教室的其他地方,看到他在打瞌睡,你可以走到他身邊,你的出現會喚醒他。你也可以考慮安排他坐在靠窗戶的位置,光線和清新的空氣能使他保持清醒。
出其不意地提問他:如果他感覺到你隨時有可能提問他,他會盡力保持清醒。你發現他在打瞌睡,就問他一個問題。或給他一件事情做,目的是要提高他的警覺,不是要讓他難堪,所以,提的問題必須是他能夠回答的。
問題二:在課堂中插嘴
在課堂上插嘴是教師遇到的最普遍的問題之一。學生在課堂上插嘴以不同形式出現。從不舉手脫口說出問題的答案,到某個同學被提問時,他人作答,再到上課或討論至一半時未經要求就做評論,不一而足。無論以何種形式插嘴,都會使你偏離思路,還會阻礙其他學生全身心參與課堂活動。如何對待:
把有插嘴傾向的學生安排坐在靠近你的位置,這樣安排使你能夠在他要脫口而出時,暗示他安靜並舉手。
不理睬插嘴的學生,隻提問舉手的學生,可以對這個學生說“我喜歡你舉手等待提問的做法”,這就是發出一個信息,即舉手的學生要比插嘴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注。
教學生檢測他自己的行為:把一張紙分成五部分(一天一個部分)的3×5英寸的卡片貼在桌子上,提醒學生他插嘴幾次,每次他插嘴時就讓他在恰當的地方做個記號,一周結束時,與學生一起數一下他每天插嘴的次數,如果他表現進步了,要表揚他或給他班上的某種特權。
教會易衝動的學生該如何保留他的想法:易衝動的學生可能告訴你,他經常脫口而出,是因為如果不把要說的內容馬上說出來,會把它忘記。對於有這種問題的學生,建議他記下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以便能夠幫他記起要說的內容提問他時,稍作停頓,使他有時間重新組織他的想法。
問題三:擅自離開教室
學生未經許可離開教室通常有三種原因,一是對教室裏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興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教師的注意。離開教室的動機經常是這三個理由的綜合。為了最有效地處理這樣的問題,你首先要理解學生為什麼離開教室,把他離開教室的時間、離開前教室裏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去哪裏都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