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1 / 1)

“傳播心理研究叢書”終於出版了。在我國內地每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各種書中,至少到目前為止,以傳播心理研究命名的叢書大概這是第一套。

這套叢書的產生不是偶然的。

從宏觀看,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國家的科學政策、社會體製、意識形態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心理科學就不可能從偽科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在中斷了十年的教學、科研之後又獲得新生。同樣,如果沒有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社會背景,傳播學也不可能從西方被引進到中國並迅速發展成為一門顯學。據此可以斷言,作為心理學和傳播學的交叉學科——傳播心理學也不可能在我國的學科領域裏有其立錐之地。

從中觀看,如果沒有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校領導班子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精神,使學校在1995年就開始招收新聞心理學(1998年改為傳播心理學)的碩士研究生,繼而又於2003年招收傳播心理學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學校領導又批準成立傳播心理研究所,就不可能完成傳播心理學教學、科研的體製化(即在學科建設、人員配備、資金保障等方麵得到落實),也就不可能為在中國傳媒大學培養傳播心理方向的專門人才提供必要的條件。

從微觀看,如果沒有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前身是新聞傳播學院)曆屆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悉心扶植,沒有傳播心理研究所的師生十幾年來殫精竭慮、艱苦奮鬥,就不可能構築出傳播心理學的教學與科研的基地、平台。

總之,這套叢書的問世,體現出學校一貫的創新精神,體現出傳播心理方向的研究者的多年來對這門新興交叉學科不懈的探索與追求。

本叢書共有7本,包括:

劉京林(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老師)等編著:《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

丁邁(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老師)著:《典型報道受眾心理的實證研究》;

倪桓(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老師)著:《手機媒體傳播心理探析》;

曹茹(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老師)著:《新聞從業者職業倦怠研究》;

閆歡(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老師)著:《電視與未成年人心理》;

何其聰(北京城市學院老師)著:《食品安全報道的受眾心理研究》

姚玉芹(中國傳媒大學老師)著:《鄂溫克人與電視》

“傳播心理研究叢書”雖然其選題的視野還不夠寬,理論水平也不夠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一定都那麼規範,但其所提供的理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或許會對從事傳播心理學教學與科研的同仁有一些啟發;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新聞工作者、傳媒研究者及對傳播心理感興趣的讀者的閱讀需求。

最後衷心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蔡翔社長的大力支持!感謝蔡開鬆編輯的具體指導和幫助!

劉京林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