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觸動自己、改變自己的曆史人物往返奔波,是我過去一年最重要的回憶。現在,在把自己的所學所思付諸筆端並為一段艱苦的寫作畫上句號的時候,其實我心中浮現的,依然是一個一個、因為心存感恩而和善親切的麵孔。

當我站在戈壁荒灘腹地達裏克廟甲木英旦活佛曾經居住的小屋前,我深深地呼吸著那隱藏在空氣中的、隻有用心才能感覺出來的味道。活佛曾經用過的物品依舊整齊地擺放著,活佛讀過的書已經落滿了灰塵。“風沙和磨難永遠是修行的一部分”,這位在浩劫之後率先披起袈裟恢複自己信仰傳統的老人,臨終留下的這句話,久久地在我的心中回旋、回旋。

桑吉拉布坦,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一個從1981年起就在絕壁上孤守青燈29年的八旬老人。信仰和時間賦予了他難以抗拒的魅力。清澈的眼神、純淨的內心,哪怕他的一個簡單的言行都給人以清風拂麵、潤物無聲般的感覺。這是一位我一想起來就忍不住想要擁抱的老人,也是任何時候想起來都能給我的心靈注入某種堅定的力量的老人。

王靖悟,甲木英旦活佛的在家弟子,一位充滿傳奇而又樸素無華的人。他身居鬧市而其心自遠,整天醉心於讀史、勘探、考古和沉思。他聊著聊著就能隨手拿出幾件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的“寶貝”,但他那麼平和、淡定,就像月夜裏的一湖秋水,深邃而沉靜,讓人神清氣明,塵念盡洗。

紮西尼瑪,這個仿佛永遠在路上的“逐夢人”。在他之前,我很少見過如此執著和專注的人。他教會了我什麼叫無怨無悔,也教會了我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無雜念。他在做著無比辛勞的事,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但他因為有了一個牢固的夢想而樂此不疲。

當然,還有“莫拉”(藏語“老奶奶”之意)德慶卓嘎。在這個世界上,在母親去世多年之後,我最願意喊一聲“媽媽”的人,就是這個在拉薩八廓街深居簡出的“莫拉”。她是一位著名的民俗專家,是曾經的貴族小姐、尼姑和“右派”,但是,最重要的,我越來越相信,她是我“上輩子”的母親。

這真的是一串很長的名單:白瑪秀措、羅布次仁、丹增塔克、黃紮吉、平措次仁、萬婕、多窮、覺果、多吉占堆、強巴頓珠、藍國華、雲丹、丹吉、甲木英鬧登、瞥勒吉、劉立成……在北京初春的和風裏,回憶與他們的訪談、同行或者分享,我的心中充滿了溫暖。

中國藏學出版社漢編室主任馮良女士、西北民族大學教授旺秀才丹先生、瓊布·阿旺強巴堅讚仁波切、洛卓尼瑪仁波切、熱騰·江才普俊仁波切等審讀了全書,提出了中肯的意見並寫下熱誠的鼓勵之詞,令我受益匪淺。有些師友的推薦語很長,限於篇幅不得不進行了壓縮,損美之處,還請原諒。

本書中的照片除了作者拍攝外,其餘都是由新華社提供的。這些照片的拍攝者包括陶希夷、覺果、王登、索朗羅布、李文、普布紮西、楊光、金良快、汪永基、王迎、王曄彪、侯德強、唐召明、馬福江、沈橋、薑恩宇等。在尋訪和寫作過程中,我閱讀了很多有關的書籍,參考了重達幾十公斤的各種資料,在此也對諸多前輩學人、作者和相關人士深表謝意。同時,對於書中不揣淺陋的謬誤之處,也歡迎各種方式的指教,我也期待能在未來有機會進一步改正和完善。

作者

2011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