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傳媒業在未來3至5年內,新媒體人才缺口達60萬這一堪憂之現狀,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新媒體研究所組織有關學者專家對此問題進行了高度關注,並率開展了新媒體研究教科書的撰寫。
十多年前,尼葛洛龐帝就敏銳感覺到當今時代是一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1995年,他出版了被稱為信息社會“聖經”的專著《數字化生存》一書,為我們描繪了建立在高新科技之上的數字化時代正在向我們疾駛而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將變革人類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帶來了我們生存世界的擴展。
數字化生存建立在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基礎上。技術的發展同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呈現出加速度。人類從語言的形成到文字的出現用了近10萬年時間,從文字傳播跨入印刷傳播花了約4000年,從印刷傳播邁入電訊傳播用了1200年左右,從電訊傳播進入互動傳播隻有100多年,從電子媒介到如今的網絡傳播時代,才有幾十年時間。有人對不同媒體從出現到達5000萬受眾的時間做了對比:收音機38年,電視13年,有線電視10年,國際互聯網5年。現代傳播媒介的發展呈現出間隔越來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卻越來越高的趨勢。
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New media)。新媒體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有專家將傳統媒體定義為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報紙、廣播和電視,而互聯網和手機則代表信息時代的新媒體。有學者認為,所謂新媒體,是指一切區別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不斷湧現的新型媒體。這種新型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是在技術、運營、產品、服務等商業模式上有相當創新的媒體平台和機構。它們借助於全球性的新技術革命,以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數字傳播技術為驅動,主要包括互聯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和戶外新媒體等。
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傳媒生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新媒體研究因而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然而,盡管目前國內對新媒體的研究不少,關於新媒體的專著也有一些,但這些研究一般是從某一方麵對新媒體進行研究,缺乏係統性,尤其是還沒有一本適用於新聞傳播學本專科生新媒體教學的教材,而本書希望在這方麵填補國內的空白。
與國內其他的新媒體專著相比,本書具有教材的顯著特征,具有學科的係統性、嚴謹性。在注重學術創新的同時,注重理論的普適性。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是新媒體的概念和特征,第二章是常見的新媒體類型,第三章是新媒體的技術推動,第四章是新媒體的影響,第五章是新媒體產業,第六章是媒介融合,第七章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第八章是新媒體的失範和管理。作為教材,本書注重理論聯係實際,力求做到深入淺出,還有一本新媒體運作的案例與本書進行配套。
本書是“新媒體理論與實務係列教材”中的第一本,不僅適用於新聞傳播學專業本專科生的新媒體教材,還可以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教學科研和從業人士的學習參考專著。
“新媒體理論與實務係列教材”是一套係統研究新媒體的叢書。該叢書分為總論、分論和專論三大部分。總論包括本書《新媒體概論》和新媒體運作案例。分論是分專題對新媒體的某一方麵進行係統的論述。專論是新媒體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集。
這套叢書是由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新媒體研究所,組織有關學者專家編寫而成的,並率先作為學院新聞傳媒專業的教科書,我們期望它能站在學科的前沿,並據此培養出以適應當今傳媒業向新媒體轉型後,能夠從新的傳播形態下呈現信息的專業傳媒設計、製作與創意人才。
鄒廣嚴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