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母記(1 / 3)

在蘇皖兩省交界處,馬鞍山市境內,有一個叫濮塘的小鎮子很好玩。那裏隻有一條街道穿街而過。街中心有一條小河穿街而過。河上有一座石橋,下麵流水潺潺。鎮子四周被群山環繞,小鎮安詳的躺在大山的臂彎裏,山嵐,小鎮;石橋,流水,養成了當地古樸民風。

每年農曆三月三這天,趕會場的人從四麵八方湧來。聰明的商戶充分利用這幾天時間竭力推銷各種商品。農民們也利用這個時候散散心走走親戚,順帶采購一些必須用品。把在家裏堆積在心裏的不快盡快趕走。這是大多數人的心態。商販中也有本地農民,他們在會場上也把自己的手藝拿出來,各種利用竹子編織出來的竹椅、桌子、涼席,私人作坊裏鍛造的鋤頭鐮刀直至家用的菜刀,等造型美觀,價格優惠,遊人競相購買。這麼好的商品一年難得碰到一次比起商店裏賣的要好。街中心有一條通往山裏的小路,早年是用碎石子鋪的,路一到雨天泥濘不堪。如今路被鋪上瀝青,非常平整。你隻要用五塊錢的車資就可以坐到白母園景區。

一進入景區,你會被這裏奇特山水所吸引,仿佛進入奇幻世界,人生的痛苦、世間的煩惱在一瞬間化為烏有。此景隻有天上有,人間難有幾人知。不知唐朝李太白,何故埋骨在他鄉。如果他知道當地還有一塊化外之地,猜他肯定會到此一遊。

園區盡頭處,半山上有一座廟。如果在太陽落山時看那座廟,會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

此時各種思緒湧上心頭。但是信佛之人也許能跳出三界之外,我等肉體凡胎自然無法理解當年苦主選中這塊地建廟真正用意。隻是忘加猜測而已。傳說,這座山上原來就有一座尼姑庵,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隻是由於年代久遠、早已倒塌。又傳是在*中被當作“四舊”推dao的。無從考證。現在山上這座廟,後來建時還有一段曲折。聽說建廟的老尼姑原來在采石附近的小九華修行,後來四處化緣曆盡艱辛,才在山上把廟蓋好。由於他得罪了原先的那些人,搶了別人的香火。他們帶人來要推dao它。危急時刻,當地人出麵了,他們趕跑了哪些人,日夜派人看守,終於平安無事。

改革開放以來這地方成為旅遊景點。後來又建成公園,遊人在燒香拜佛後,還可以就近觀賞千年古樹。銀杏又叫白果,屬於落葉喬木,春天開白花,也有開紅花的。我們那裏叫白果樹,廟下麵這棵白果樹,聽說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樹冠直徑有十幾米像一把巨傘,樹身需要四個壯漢手拉手才能抱過來。更奇的是母體上還生長出一棵小白果樹。宛若母子相連,又叫母子連心。樹旁有一水塘,不知是何人所挖?猜想白果樹有如此生命力,水塘裏水起了很大作用。

早些年遊人上山參拜時,還會帶些蘋果、饅頭、香燭擺在樹下祈求古樹帶給人間風條雨順。現在古樹四周被竹圍了起來。防止攀爬,遊人隻能在遠處看著他的身影。看門的老人還記得,早年白果樹旁邊不遠處還有兩間房屋,是看山人住的。門口有一口水井,喝過井水的老人還記得當年井裏的水清甜可口。走進尋找古井,殘跡還在但是井口被蓋住了。有沒有水不知道。一個很有價值的遺跡沒有被利用開發,感到很遺憾。站在廢墟下,聽老人講故事,他把我們帶入了一段傳奇中。

傳說早年有一對年輕夫婦,到山上上香。兩人被周圍奇異景觀所震撼,不舍離去。他們終日忘情山水,最後就住了下來。由於條件艱苦,兩人開荒種地,打獵、釣魚什麽都幹。後來在山上蓋了屋子,又從外麵移栽竹子到山上。幾年下來荒山變綠林,正當他們享受著成功的喜

悅要大幹一場時,妻子不幸染病。臨終,她拉著愛人的手久久不肯鬆開。妻子死了,他抱住她

的頭哭了三天三夜。直到被眾人拉開。後來他把妻子埋在了山上。每天睹物思人,日漸肖沉。

男人一直到了四十多還沒有續妻。每日到亡妻墳頭和她說話。把想對她講的話講給她聽。他告訴她:他遺憾她沒能給他留下後人他一個人太寂寞了。她當然不會說話,但是他還是

希望她能聽到。他說:他每天看著哪些被轎夫抬上山的孕婦,挺住大肚子在廟裏燒香的情景,心裏就會產生一種要孩子的衝動。

有一天夜裏,天下著大雨;他早早上chuang,卻無法入睡。隻好坐在床上發呆。半夜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