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合作經濟的發展曆程(1 / 3)

總論

合作經濟的發展曆程

一、簡要回顧

關於合作經濟的研究綜述到目前為止已有很多,大致從思想起源、理論分類、發展階段、合作社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合作經濟分類等角度進行總結。其中很多成果已達成共識。

西方的合作經濟思想可以追溯到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及其中部分人的社會實驗。1844年英國羅虛戴爾公平先鋒社的成立,為合作經濟發展樹立了典型,並確立了應該遵循的原則。馬克思將合作經濟思想推向社會規律發展的軌道進行分析,不再停留在空想階段。列寧將合作經濟思想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相結合,找到了如何在一個全新的體製和經濟背景下,發揮合作經濟的作用和功能的途徑,其主要載體是農業公社。“新一代合作社”發展思潮的湧起,給合作經濟思想的發展和深化提供了新的養料和分析的目標。

我國的合作經濟思想可以追溯到周朝時的井田製。在井田製中,統一規劃和使用道路、水利、生產工具,一井之內的八家進行勞動協作,這種生產合作行為和思想被後人描述為農業生產合作的萌芽。隨後比較典型的合作經濟思想和實踐經曆了隋朝的義倉、宋朝的社倉、金錢互助合作組織。五四運動前後,西方合作經濟思想在我國掀起波瀾,並由我國的學者和實踐家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提出了能反映我國國情的合作經濟思想,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類:以薛仙舟、伍玉璋等為代表的合作主義合作思想,以孫中山、梁漱溟為代表的三民主義合作思想,以毛澤東、劉少奇等為代表的馬列主義合作經濟思想。

新中國成立後,學者們普遍認為合作經濟走過了五個階段:五年恢複建設時期的快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曲折發展,80年代後的恢複發展階段,90年代後的快速發展階段,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後的規範發展和提高階段。

其間合作社的原則和宗旨幾經改變,特別是近些年合作社的發展顯露出的公司化傾向讓很多人認為合作經濟已經變質。合作經濟的發展形式雖然體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原則也多次變更,但都體現著“民主管理”、“效率與公平兼顧”、“用戶所有、用戶使用、用戶受益”、重視教育和培訓等長遠發展的投資。雖然其形式在不同階段采取的有所不同,如民主管理,從“一人一票”到合理的附加表決權,這是民主管理的更好體現方式。關於服務宗旨和盈利宗旨問題,目前也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不應該一味地主張合作社不應該贏利,贏利沒有錯,關鍵問題是看贏利的途徑是否有利於合作社的長遠發展、贏利的分配是否合理等。關於分配的原則,主要還是以按交易量(額)返還社員為主,但同時給予了合作社較大的自主權,具體分配方式可以由合作社在章程中規定。

二、合作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

以往關於合作經濟發展階段的論述都是基於合作經濟發展曆程中合作經濟本身的標誌性事件為準進行劃分的。例如,有的學者將合作經濟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844年之前為合作經濟的萌芽階段,1844年第一個典型合作社羅虛戴爾公平先鋒社的成立到1895年國際合作聯盟成立前為快速成長階段,189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突飛猛進階段,二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為合作經濟的全麵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為合作經濟的嶄新發展階段。我國的合作經濟發展被劃分為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後至1978年、1978年以後。

該分類方法是根據合作經濟自身發展情況對合作經濟進行的劃分,所以對合作經濟所依托的經濟背景考慮得就比較少。目前合作經濟的發展處於一種很困惑的狀態,理論創新成果非常少,學者們仿佛走入了一個迷宮,找不到出口。很多學者主張“跳出合作看合作”,也就是說不要單從合作經濟發展本身來研究合作經濟,這樣容易將思維固化,研究的方法和思維無法突破原有模式的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