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王顒,既逼帝西幸,魏晉以來,雒陽所蓄積,遂掃地而盡。永興二年秋七月,東海王越傳檄山東,討顒,迎天子歸雒陽,王浚等皆從之,遂舉兵,屢敗西師。永興三年,是年六月,改元光熙。越遣人說顒,送帝歸雒陽,已與顒分主東西。顒將從之,而張方執不可,及事急,顒遣郅輔刺殺方,持方頭款於越,越不許。夏四月,越遂入關,顒逃入太白山中。帝還雒陽,顒奔新野。晉縣,今河南新野縣。十二月,越遣南陽王模,字元表,宣帝弟馗之曾孫。扼殺之。光熙元年十一月,東海王越弑帝,太弟熾即位,改元永嘉。熾親覽萬機,留心庶政,越不悅,多殺帝親故,不臣之跡,四海共知。時宗藩凋謝,戎狄內侵,上下崩離,事已不救。永嘉五年三月丙子,越憂懼而死。四月,石勒追越喪,及之於苦縣,晉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大敗晉兵,縱騎圍而射之,十餘萬人,相踐如山,無一免者。於是剖越棺,盡殺晉之王公,擄懷帝北去,西晉亡。
第八節五胡之亂之緣起
西北諸遊牧族,本與中國雜居,不能詳其所自始。至戰國之末,諸侯力征,諸戎乃為中國所滅,餘類奔迸,逸出塞外。並見第二冊。其後族類稍繁,又複出為中國患。兩漢之世,竭天下之力,曆百戰之苦,僅而克之。而後烏桓、鮮卑、匈奴、氐、羌、西域之眾,悉稽首漢廷稱臣仆,漢之勢亦可謂盛矣。然漢人之所以處置之者,其法甚異,往往於異族請降之後,即遷之內地。宣帝時納呼韓邪,居之亭鄣,委以候望。趙充國擊西羌,徙之於金城郡。光武時亦以南庭數萬眾,徙入西河,後亦轉至五原,連延七郡。而煎當之亂,馬援遷之三輔。在漢人之意,以為遷地之後,即不複為患,不知其後之患,轉甚於未滅時。董卓之亂,汾晉蕭然,已顯大亂之象。故其時深識之士,類能知之。晉武帝時,郭欽西河人,侍禦史。上疏,謂“若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晉郡,今山西平陽府。上黨,晉郡,今山西潞安府。不三日而至孟津,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今太原、汾州、同州、平涼諸府境。謂胡騎南下,則西北各郡為所隔也。盡為狄庭矣。宜盡徙內地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入出之防,此萬世之長策也。”此策匈奴也。惠帝時江統,字應元,陳留圉人,官太子洗馬。作《徙戎論》,其略曰:“關中土沃物豐,有涇渭之流,溉其舄鹵,黍稷之饒,畝號一鍾,百姓謠詠其殷實。帝主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漢時,馬援徙羌於三輔。魏時,又徙武都氐於秦川。故雲雲。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怒恨之氣,毒於骨髓。至於蕃育眾盛,則坐生其心,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為橫逆。而居封域之內,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擾,暴害不測,此必然之勢矣。當今之時,宜及兵威方盛,眾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今同州、鳳翔、平涼三府境。諸羌,著先零、罕並、析支之地,今甘肅西南邊西。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今陝西潞安府境。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今甘肅階州境。廩其道路之糧,令足自致,各附本種,反其舊土,屬國撫夷,就安集之。
戎、晉不雜,並得其所,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盜,所害不廣矣。”此策氐羌也。當時皆不能用。其後劉淵諸戎種族、疆域,並詳後。以惠帝永興元年據離石,稱漢。後九年,此從《晉書·載記》敘之文,然案《載記》,石勒稱趙在元帝太興二年,則已十六年,而非九年矣,故其後每年皆差。石勒據襄國稱趙。張氏先據河西,自石勒後三十六年,晉穆帝永和十年。張重華自稱涼王。案《傳》,張重華稱涼公,在穆帝永和二年。後一年,永和十一年。冉閔據鄴,稱魏。案《載記》,冉閔稱魏,在永和六年。後一年,穆帝永和十二年。苻健據長安,稱秦。案《載記》,苻健稱秦,在永和七年。後一年,穆帝升平元年。慕容儁據遼東,稱燕。案《載記》,慕容儁稱燕,在永和八年。後三十一年,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後燕慕容垂據鄴;案《載記》,慕容垂居鄴,在太元九年。後二年,太元十四年。西燕慕容衝據阿房,案《載記》,衝據阿房,在太元十年。皆稱燕。是歲,伏乞國仁據枹罕,稱秦。案《載記》,伏乞國仁據枹罕,在太元十年。後一年,太元十五年。慕容永據上黨,稱燕。案《載記》,慕容永據上黨,在太元十一年。是歲,呂光據姑臧,稱涼。案《載記》,呂光稱涼,在太元十一年。後十二年,安帝元興三年。慕容德據滑台,稱燕。案《載記》,慕容德稱燕,在安帝安隆二年。是歲,禿發烏孤據廉川,稱涼。案《載記》,禿發烏孤稱涼,在隆安元年。段業據張掖,稱涼。案《載記》,段業稱涼,在隆安元年。後三年,安帝義熙三年。李玄盛據敦煌,稱涼。案《載記》,李玄盛稱涼,在隆安四年。後一年,義熙四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涼。案《載記》,沮渠蒙遜稱涼,在隆安五年。後四年,義熙八年。譙縱據蜀,稱成都王。案《載記》,譙縱據蜀,在義熙二年。後二年,義熙十年。赫連勃勃據朔方,稱夏。案《載記》,赫連勃勃稱夏,在義熙三年。後二年,義熙十二年。馮跋據和龍,稱燕。案《載記》,馮跋稱燕,在義熙五年。提封天下,十喪其八,莫不龍旌帝服,僭號自娛,窮兵凶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年,然後皆入於拓跋氏,是為十六國,其人皆鮮卑、匈奴、氐、羌之種也。此就《晉書·載記》敘訂正之。敘中所述,不止十六國,而十六國中之成都李氏,起惠帝太安元年,終穆帝升平五年,則又不述及,不知何也?至其《載記》,則僅十六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