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奠定了近代中國的基本疆域,在北到外興安嶺與唐努烏梁海,南抵南海群島,西含蔥嶺,東及庫頁島的遼闊疆土內,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封建帝國,淸代交通也在這樣遼闊的疆土中展開。
清代的官馬大路及郵驛體製
清人將國家官路稱為官馬大路,民間即呼之為馬路;把各省內部州縣之間的通道列為作官馬支路,即支馬路;把州縣內各鄉鎮站鋪之間的通道稱為大路。清代官馬大路以北京為中心,在京城東華門外設皇華驛,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向全國各省區輻射。
清代官馬路交通體係以及其它道路建設
官馬北路係統
宵北路中首要的一條是通往大東北的十線。從北京經通縣、山海關至沈陽的一段稱奉大官路。從奉天向前延伸,經吉林、齊齊哈爾通往黑龍江瑗琿的一段稱龍江官路,龍江官路又延伸到雅克薩以遠。從告林城通向寧占塔、伯力以及廟屯的一段稱作告林竹路。這兩條路通往金元故地,受到清廷的特殊重視。從奉天府南去,跨過鴨綠江通往朝鮮半島,構成東北的一條同際通道。
屬於莒馬北路係統的還有:從北京向北,出喜峰或獨石通撲:內蒙古的多倫與呼倫的呼倫官路;從北京通往烏裏雅蘇台的庫倫(烏蘭巴托)及恰克圖、科布多的恰克圖官路。這是聯接北京與外蒙各部的主要幹線,又是通往兩伯利亞的國際通道。恰克圖道與龍江官道、吉林官道一起,在開發清代北疆,捍衛北疆的鬥爭中發揮過重要戰略作用。
問樣屬於官馬北路係統的橫向交通線,是塞上通道,從北京到宣化出張家口,東北聯接多倫,西通大同、綏遠以至甘肅的涼州,接通由蘭州而來的新疆官道。(幻有馬西路係統
宵,西路包括蘭州官路與四川官路兩大幹線。蘭州官路從北京出發,經保定、正定,向西至太原後,南下臨汾,過潼關,西達兩安至甘肅蘭州。再從蘭州起,一條支線去青海西寧、格爾木與玉樹,通往西藏拉薩、日喀則與阿裏,聯接青藏各部。另一支線去涼州、肅州,在新疆境內向北通烏魯木齊和伊犁,向南經葉爾羌去蔥嶺以西。這兩條道從來就是內地與中亞、西亞交往的重要通道,同時,這對於我國西部地區的政治統一起廣重要的曆史作用。
一叫川官路是通往大兩南的幹線,它由北京起,取道蘭州官路的一部分,經西安通過東西古棧道越過秦嶺到達成都。從成都向東有官支路聯接二台、南充、達縣、萬縣,向東南聯接內江、重慶,並進至遵義、貴陽;向南方通往樂山、宜賓、敘永,並進至曲靖、秘明;向兩伸展到雅安、康定,可達拉薩。竹沔路覆蓋地域非常廣闊,對大清帝國的創建與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也是一條重要的商路。
官馬南路係統
官馬尚路包括雲南官路、桂林官路、廣東官路三條幹線。石南官路是由北京至五南昆明的一條重要商路。路線從北京起,經直隸正定後,即南下河南開封、湖北武昌、湖南長沙,再經貴陽至雲南昆明。緬甸、印度、越南各國均經此路到達。
桂林官路從北京起,經河南許昌、湖北武昌、湖南嶽陽、長河、衡陽、零陵,然後向西南到達桂林。
雲南官路與桂林官路的開辟,在清初平定吳三桂叛亂時起了黽要的戰略作用,也是清政府推行“改土歸流”等政治措施、強化中央對雲桂湘黔的政治控製的必要紐帶。
廣東官路從北京起取道桂林官路的衡阻至東南的彬州、宜章,越過南嶺進入廣東境內,經過韶關到達廣州。當時的廣州居於中國各個通商口岸的首位,所以廣州官路成為清代最繁榮的一條商路。
官馬東路係統
官馬東路幹線是福建官路,從北京起,經山東德州、濟南、兗州,進人江蘇的徐州、宿州,向南經滁州過南京,經鎮江、勞州,浙江的嘉興,杭州和衢縣,過仙霞嶺和楓嶺,進福建境內,南至建甌、南平,再轉向東南到達福州。
桂林官路、廣東官路與福建官路一起,縱貫內地各行省,聯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各大水係,與北路、西路係統相比,其水陸通行率高,是清政府控製長江經濟區的主要財路。
長江官路係統
前述東西南北各官路係統,都是縱貫型的,東西橫通型官馬路最主要的就是長江官路。
長江官路四川段,從成都經瀘州、重慶南到萬縣、夔州;湖北段經究昌、江陵到漢陽、黃州;下江段經過九江、蕪湖、南京、蘇州、鬆江到上海,把四川官路、雲南官路、桂林官路、廣東官路與福建官路聯通起來了。另外,在江漢、江淮之間,還有幾條重要的支馬路,如與漢水並行的聯通漢中與湖北的通道,與丹水並行的聯通關中與豫西的通道,以及聯通開封、合肥、南京的通道,聯通濟南與青島的通道等,它們互相勾聯,組成內地水陸交通網,對江漢、江淮、黃淮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清代郵驛體製
1672年,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反清叛亂,軍情緊急。消息傳到貴州,舊出使貴州的兵部郎中黨務禮與戶部兩位官員得悉後,飛馬疾馳到貴州東境的鎮遠驛。但這裏已為吳軍所控製,他們隻得繼續前奔,到湘西芷江換上驛馬,飛奔日個晝夜趕到北京,使清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作好平叛部署。這件事使康熙帝深切地認識到了郵傳的重要性,於是立即著手整頓明末以來荒棄破敗的郵驛,確立了清代的郵驛體製。
清代郵驛體製是綜合了漢唐宋元曆朝的郵驛而建立起來的,主要特點是:0)讓驛站直接承擔遞送信息的任務,在下線官馬路:設驛,由電甲馬遞信;在無驛之縣設專用縣遞,使政府郵釋下仲到基層;
⑵政府統一掌管,統一撥付郵驛經費。
這種體製是在總結了前幾代郵驛製度的利弊基礎上建立的,在社會基層設置縣遞、裏甲馬之後,軍令政令可以直接傳達到村到戶,這對加強中央集權是非常有利的。由政府統一管理全國郵驛經費,定期定額撥付,便—屍財政管理,也改變了過去!咼戶包管,兩地方加稅的辦法,減輕了地方負擔。驛站工作人員比前幾代更帶有職業色彩,是國家雇傭人員,每天計值領酬,發給食銀。驛火負責郵遞、搬運、駕駛乍船、抬轎等:作。一
在驛站管理製度,清政府集唐宋元明之大成,製定了嚴明的管理條例,包括驛站職責、驛站設備的配備與維修,驛站物資的籌集和經費管理,過往官員客商的接待與管理等。
《給驛條例》規定:政府官員出差用的憑證名為勘合,兵役馳驛用火牌。在通行證:,存奉差官員的姓名、職級、所應支取的口糧標準、舟車數額、隨員名額、在途期限等,勘合後附行尾單,出沿途驛站填寫下列內容:有無勒索情節,是否延誤程限,並加蓋驛印,以示負責。若發現多支多給現象,無論:功發覺還是被其它驛站揭發出來,受授雙方都要承擔責罰,知情不報者,與犯者問罪。勘合與火牌用完後,必須在3天內:交備查驗。當官差有緊急軍情要務時,沿途驛站必須切實保證其暢通,不得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