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偉大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祖先在廣闊富饒的中華大地上創造了絢爛光輝的曆史文化,繪畫就是其中的一朵光彩奪目的藝苑奇葩。
1.斑斕的彩陶——原始社會的繪畫
原始社會在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漫長過程中,人類在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藝術這一精神財富,其中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代表了原始社會最富有藝術性的創造。在這些五彩斑斕的彩陶中,尤以仰韶文化彩陶和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傑出。
仰韶文化遺址,主要以關中、晉南和豫西一帶為中心,這個遺址上的彩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半坡型,一種是廟底溝型。半坡型彩陶有陶盆、陶罐和陶壺等。陶和陶罐都是寬度超過高度,小底,整個器形側影是柔和的曲線,造成的視覺印象是極為膨脹,粗矮堅實。在這些陶器上,描繪著各種幾何形的裝飾花紋,幾何形裝飾花紋的組成,疏密有致,都結合了形體的變化。這是中國工藝美術一項重要傳統手法的開始。幾何形裝飾花紋以波狀弧線效果最鮮明。裝飾圖案虛實相間,黑白互襯。這是中國圖案傳統一種卓有成效的組織方法。在半坡型彩陶上,也繪有一些動植物形紋飾,有幾隻出土的陶盆上,繪有人麵形的圖案。人麵有圓形,有橢圓形,眼鼻形象非常明顯,口略近“工”字形,口角兩邊有兩道交叉斜線,似銜小魚狀,頭部兩邊,有的畫上翹曲線,有的各加小魚,是比較別致的紋飾。另外有幾隻陶盆,它的外側,以墨色繪有魚形,魚張著口,鼻尖翹起,像是在水中遊泳,有的張口露著牙齒。在魚紋中,還有兩條魚平行壓疊,魚頭和魚身合在一起的。此外有一隻陶盆內。描繪有鹿形圖案,鹿長頸,有角,短尾巴,有奔跑,行走、停立斜視等形狀。還有的陶器上描繪著一些像禽類、爬蟲類的圖案。植物形的紋飾,有的像草木枝葉隨風飄搖呈倒垂狀,也有繪有樹幹、樹葉狀的。
廟底溝型的彩陶,有的繪有蛙形圖案,蛙的形態非常生動。有的繪有墨染而成的鳥形及花形圖案。寶雞北首嶺出土的一隻彩胸壺,模擬船形,側部繪有小方格紋。表示一張張開了的魚網掛在船旁,這是來源於打魚生活的藝術創作。
馬家窯文化彩陶主要有馬家窯型、半山型、馬廠型。馬家窯型彩陶所描繪的紋飾,大多是幾何形圖案。所畫弧線的起伏旋轉,能巧妙地結合器物形體而變化。半山型彩陶,有方格形、弧線紋、螺旋紋、鋸齒紋及波浪紋等各種紋飾,用筆流暢,圖案組織嚴密,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一隻彩陶,內口繪有舞蹈紋,畫麵五人一組,手拉著手,麵向一致,頭的一側各有發辮,擺向整齊劃一,下腹一側,又有飾物,像被風吹動一樣,也斜向劃一,這些都有助於體現舞蹈動作的變化。馬廠型彩陶製作比較粗糙,裝飾紋樣中第一次出現了符號式的動物形象。
原始社會的繪畫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彩陶上的圖案,都與當時的漁獵和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從藝術技法特點來看,原始繪畫大都形象簡單質樸,生動活潑,體現出當時人們已初步掌握了描繪形象的能力。
2.大放異彩的青銅器——夏、商、周、春秋的繪畫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夏朝晚期,銅器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在商、周、春秋時代發達起來,鑄造了大量造型奇特精美的青銅器具,並繪有豐富多采的紋飾。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有著複雜的造型體係,有日用器、樂器、兵器等等,其中日用器又分為炊煮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等。炊煮器中,“鼎”是煮肉的鍋,三條腿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鼎在古代被認為是青銅器最尊貴的代表,用來象征統治國家的權力。“鬲”的用途相同,但形式不同,鬲的三條腿成囊形,中間是空的,稱為“款足”,因此鬲中的液體和火焰直接接觸的麵積較大。食器中,“豆”和“簋”是最普通的。“豆”是一種高足的盤子,“簋”是圓形、有把手、圈足的盆子。酒器在商代很發達,有三足或四足的爵、角、斝、盉,有圈足敞口的觚、觶、尊,有圈足斂口的罍、壺,還有彝、勺等等,盥洗器有貯水的“瓿”和“鑒”,盛水的“盤”和“匜”。
青銅製的樂器中最貴重的是“鍾”。鍾的懸掛方式有兩種:直懸和側懸。單獨一個鍾,稱為“特鍾”,若幹個大小不同的鍾按音階高低組成,稱為“編鍾”。青銅兵器中主要有裝了長柄使用的“矛”、“戈”、“锛”等等。“劍”是春秋以後在南方流行起來的一種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