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1)(1 / 3)

第一節農民工子女教育背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誰都知道教育很重要,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但是,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呢?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想教育出最棒的孩子,結果卻不一定能達成心願。教育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如經費、觀念、方法等,它們困擾著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人。在大力宣傳賞識教育等新方法的時候,我們還有很多農民工卻仍然在子女上學的問題上艱難前行。因此,我們需要把聚焦目光,了解一下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伴隨農民工的出現而出現。農民工的出現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農民獲得生產經營自主權,生產積極性高漲,生產效率顯著提高,依靠有限的耕地已難以致富,於是農民開始走出去尋找機會,走出去的農民多了,逐漸形成一支隊伍,這就有了農民工一說。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外出農民工的總體特點:一是規模比較小;二是農村家庭中以青年男性勞動力為主,女性在家照顧子女;三是舉家外出戶很少。據統計,1980年四川全省農民工僅30多萬人,1990年則達到480.4萬人。由於農民工的規模在整體上還偏小,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在這一時期尚未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走出去的農民工收入相對於留守農村的農民有顯著提高,這種示範效應,很快促使農民工規模急劇擴大,到1999年四川省農民工達到1017.6萬人,從1990年算起,到1999年平均每年增加59.7萬人。這時農民工又出現了新的特點:一是夫妻雙方均外出務工的人數開始增多;二是舉家外出的農戶顯著增加。農民工子女教育這一社會問題開始凸顯。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加速發展,農民工的規模更加壯大,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4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1823萬人,隨同父母進入城市的6至14歲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達到700萬人,留守在家的兒童2200多萬。四川作為全國勞務輸出大省,2004年農民工的規模已經達到了1421萬,外出到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占83.8%,外出到全國市級以上城市占64%。同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就是外出農民工的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發生變化。農民工中,壯年勞動力增加,女性勞動力增加,舉家外出戶增加。據四川省2004年全省農村4000戶抽樣調查,外出民工中,30歲以上的由2003年的49.5%提高到2004年的53.5%,配偶外出增幅達到了16.6%,舉家外出戶達到農村總戶數的12.8%。在農村,3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通常已經為人父母,他們外出後,除少部分子女跟隨一起外出外,絕大多數仍“留守”農村,與父母天各一方。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中國傳統的“安居樂業”在農村已經出現裂痕,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逐漸開始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據四川省農調隊最近進行的一次專題調查結果,結合全省近年來有關抽樣調查數據測算,每外出1萬個農民工,將會產生4000個處於6--16歲,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留守子女,並有1000個同類子女隨其父母進城接受義務教育。目前,四川全省農村留守子女的總人數為600萬人,隨父母進城讀書為140萬。在農民工規模逐年遞增的基礎上,農村留守子女的數量每年還要增加27萬,而隨父母進城的子女數量,每年增加6萬。由於農民工留守子女規模不斷擴大,農村的一些中小學幾乎成了留守子女學校,引起群眾的高度關注。在調查中發現,一般農村學校,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達到70%,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85%。例如閬中市,據統計,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0.4萬人,其中留守學生7.8萬人,占學生總人數75%。

顯然,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開始變得嚴重而複雜,甚至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中央到地方政府從製度設計到政策落實,著力解決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以促進全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二節農民工子女教育基本現狀

根據農民工工作性質的特點,農民工子女也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跟著父母走,父母到哪兒,孩子到哪兒,我們把他們稱為“流動子女”;另一種則是父母在外,孩子留在家裏,我們把他們稱為“留守子女”。下麵就來看看這兩類孩子的教育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