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號稱有著歐洲最清新的空氣和世界上最幹淨的飲用水。踏上日本土地的時候,感覺到的也是空氣清新、水流清澈、森林遍布,自來水擰開就能喝,生鮮料理放心享用。難以想象,就在幾十年前,日本還曾被稱為“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國家”。
五十年前的日本,戰後經濟複興,大小工廠肆意排汙,東京灣被批評為“世界上最髒的海灣”。北九州地區空氣惡劣到政府不得不發布“煙塵警告”,出現了大量哮喘病人。
震驚世界的“水俁病”是日本深重的創傷。高田說,症狀最初出現在貓身上,病貓抽搐甚至跳海死去,被稱為“自殺貓”,不久人也開始患上這種怪病,輕者步履蹣跚,重者精神失常,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罪魁禍首是化工廠,含有大量水銀的汙水被排到河裏,被毒害的魚又通過食物鏈害了動物和人。
慘痛的汙染惡果敲響了警鍾,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各種各樣的公害治理法規和對策紛紛出台。一九六七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公害對策基本法》,一九六八年《大氣汙染防止法》登台亮相。整個日本社會開始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危機感,付出大量的金錢代價治理公害,改善環境。
一九五六年“水俁病”正式被認定,日本最高裁判所最終認定國家和縣政府也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如今水俁市已是一座綠樹成陰、河水清亮的城市,三年前還獲得了全國“環境首府競選”的第一名。“五十年間,整個日本社會認真對待這一公害事件”。
現在,日本人的日常水費中還包括了“下水道費”,也就是家庭汙水的淨化費用。研製了各種先進的水質自動測試係統,比如在水庫進水口前修建魚池,如果發現死魚或者異常情況,馬上截住河流,調查上遊水質變化。
乘坐新幹線旅行的外國遊客往往被日本茂密廣闊的森林打動。全國森林覆蓋率接近百分之七十,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國私家車排放量的七成左右。然而,這其中大概有一半都是人造林。日本每年都有各種植樹活動。許多大公司都投入大量資金造環境保全林,因為這是樹立企業形象最便捷的途徑之一。
整個日本社會對於環保的重視已經融入到每一個生活細節,從垃圾分類到再生紙利用,從封閉型建築工地到嚴格的汙水處理,處處都能看到用心之處。
作為一個有效的參照,查看曆年日本政府發布的日本百歲老人和人均壽命統計數據,可以看到,隨著日本公害治理的不斷推進和環保社會的確立,兩項指標都隨之呈現明顯的加速增長。
調查顯示,世界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具有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少,人日均攝入熱量偏低。日本的傳統飲食與此有諸多相似。俗話說,“人老腸先老”,在一九九九年中國科學院一項中國大連和日本大阪老年人腸內細菌結構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中國人腸內有益菌占比例較低,而腐敗梭菌菌數較高。這和日常飲食結構有密切關係。
“八十歲還是孩子,迎來九十歲,追趕一百歲。希望長壽的話,就請來到我們的村莊,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得到長壽的秘訣。”這是日本衝繩第一長壽村大宜味村的宣言。
同它的名字一樣,大宜味村的長壽與衝繩食材的豐富健康關係密切。然而,近年來由於衝繩經濟開發和工業化進程,這個村子開始麵臨著簡單生活方式和傳統長壽飲食被撼動的危機。近幾年的統計數據表明,雖然衝繩縣女性的平均壽命和百歲老人的比例仍占據著日本榜首,但男性居民的平均壽命已跌落到全國四十七個縣的中等偏下。當地人認為,正是越來越多的人用歐美化的快餐食品取代健康的魚類和豆製食品,才引發了衝繩的長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