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九年,韓寒已經成為一個現象。韓寒以一己之力,呈現了在當下中國社會,個人獨立和自由的一種可能和一個限度。一年來,麵對諸多重大社會問題,韓寒不回避,不退縮,而是以理性的思維,嫻熟的技巧,智慧的表達,傳達出對事的批評和對人的善意。盡力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就是韓寒對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貢獻。
《經濟觀察報》把韓寒列入二〇〇九年度“人物榜”,在介紹時說:
無論是作為一名作家還是作為一名公共事務的發言者,對於二十七歲的韓寒而言,他還有足夠多的時間。
中國錢多了,卻有不少憂慮!
高低肖萬春
中國錢多了,卻引來了不少憂慮!
中央編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關貨幣戰爭紀實》告訴讀者,中美兩個大國已經成為世界貨幣戰爭的主戰場。此書記述了中美兩個大國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的高層決策和較量,書中還介紹到,如今中國的外彙儲備飛速增加,錢多了,會帶來什麼樣的煩惱。現把有關內容摘介如下——隨著人民幣彙率漸漸淡出美國人的視線,中國的對外出口將仍然保持十分強勁的勢頭。這就又導致另一個已經嚴峻的問題出現,那就是中國的外彙儲備將繼續猛增。
在改革開放之初,一九八一年底,中國的外彙儲備隻有27億美元。不到十年,一九九〇年底達到110.9億美元,一九九六年底,飛躍至1050.5億美元。二〇〇一年底又在十年前的基礎上翻了一番,為2121億美元。之後不到三年,又連翻近三倍,二〇〇四年底達到6099億美元。以後快速增長的勢頭仍然不減,二〇〇五年底達到8189億美元,二〇〇六年二月底為8536億美元,年底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外彙儲備國,達到10663億美元。中國的外彙儲備以每年2000億美元的速度攀升。
二〇〇八年末,中國外彙儲備達1.95萬億美元,較二〇〇七年末增加4178億美元。
步入二OO九年一月,中國外彙儲備仍然達到19134.56億美元,同比增長20.36%。
中國外彙儲備的增加,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因素:一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結果;二是多年來外國投資看好中國經濟,熱錢湧入;三是中國外貿高速發展,使得結算的美元劇增;四是投機資金的流人和一段時間貿易順差不斷膨脹,導致美元充斥中國,而美元過量會推高人民幣彙率,為了維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中國人民銀行又買下幾乎全部流入國內的外彙,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管理這些資金,這些外彙也變成了國家的外彙儲備。總的來說,中國外彙儲備劇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所致。
中國有句老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萬億元的外彙儲備,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西方國家通常有一個說法,就是外彙儲備至少要能夠應付三個月或半年的進口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了主要國家的外彙儲備,提出了如下一個規則——外彙儲備規模下限為進口加償外債的五分之一,上限為三分之一。此外,外彙儲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不應超過10%。
早在二〇〇五年底,中國外彙儲備與GDP之比就達到了35%左右的水平。按照這樣的標準,中國的外彙儲備顯然是多了。
二〇〇六年十月底,中國外彙儲備額跨過一萬億美元門檻幾成定局,當時周小川在被問到外彙儲備量時就坦言說:“已經夠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一次談話中也說,外彙儲備的增加“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但他又說:外彙儲備流回地方金融係統,助長了經濟結構的扭曲。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外彙多了是好事,但這麼大的數目也是塊燙手的山芋。
巨額的外彙儲備有著其經濟學上的壞處。
外彙儲備激增是一國經濟失衡的表現。由貿易順差導致的外彙儲備增加,反映了國內總需求不足,國內需求不足在宏觀層麵上又進一步表現為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引起的外彙儲備增加,意味著一國將許多良好的投資機會拱手讓給了外國人。國際熱錢湧入引起外彙的儲備增加,將導致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房價上漲,可能會讓買房人付出更多成本。老百姓並不能直接享受大規模外彙儲備的好處,反而將給生活帶來不利影響。這就極可能發生當年廣場協議後日本房地產業大崩潰類似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