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關於當前教育若幹問題的探討(7)(1 / 3)

2體製的改革仍是世界上一些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如英國,根據《1988年教育改革法》,削減了地方管理教育的行政職能,強化了中央管理。在基礎教育方麵,建立全國統一的學校課程,建立全國統一的學生成績評價製度;在高等教育方麵,改革大學的撥款和經費分配辦法,使高等學校直接受控於中央政府。俄羅斯將學校分為國立學校(國家財政負擔)、地方學校(地方財政負擔)和私立學校(學校自己解決辦學經費)三類,實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就讀私立學校的,政府給予一定補助。在高等學校普遍擴大自費生比例;在普通中學,各校紛紛改變身份,變為文科中學、實驗中學、實驗學校等,以擴大吸收社會財源。在日本,強調大學、職業教育之間的相互聯係,加強大學與民間的合作研究;在高中階段實行多樣化辦學和彈性學習製度等。

3普遍重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成績在世界排名落後,課程內容淺顯、分散,教材水平低,課時和家庭作業太少,於是采取措施,改革課程結構,提高學生畢業標準。明確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計算機這5種新課程作為基礎訓練,並相繼開設創造技法課、思維技法課、創造活動課等,以培養學生創造力,發展智力。組織了大批科學家、教育家精選和編寫教材,注重教學內容反映時代新科技成果,重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增加經費投入,加大對課程改革的支持等。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課程改革中,統一全國中小學課程設置,限製中小學教師在課程及教學中的自由權,提高統編教材質量。對學科課程應達到的要求,通過政府法令加以確定。如科學課程應達到四個目標:科學調查、生命與生命過程、材料及其性質、物理過程。日本在教學改革中,廢止小學低年級的社會科和理科,成立生活科,讓兒童進行自立教育;初中擴大選修課的幅度;高中階段分普通和職業科,重視職業學科,在不同學科和學校之間可以相互轉學,推行學分製;在高等學校廢除了畢業生各科最低分數線,隻對總分進行限製。發展研究生教育,確保高水平科研後備人才的培養。

4重視學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不同,各國在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上有很大差異,這在客觀上帶來進行比較的困難。另一方麵,道德教育也存在著曆史的繼承性即道德傳統,和道德的全球性即人類社會普遍公認的基本美德、社會公德和德育方法。西方道德教育在科學主義哲學影響下,主張培養學生判斷與推理能力,主張個人受環境需要的支配等;在人本主義哲學思想影響下,強調人是價值本源,主張“絕對自由”、“自我選擇”、“自我實現”等。西方的道德教育在這兩種對立與衝突的價值觀念中,麵臨嚴重的道德危機。突出表現是:過分強調人的個性,淡化人的共性;過分強調個人意誌和利益,淡化公共利益;強化個人主義,弱化利他主義。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道德觀念,與私有製和市場機製相結合形成的“競爭性的個人主義”,成為西方道德危機的罪魁禍首。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豐富和金錢增多,不少人被“物化”了,“人品人格失落了”,“人不見了”。不少有識之士為此呼籲、擔憂,一些國家的政府也感到在高技術條件下,人的道德、情感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之間嚴重不平衡的現象,已成為社會不安定的重要根源。

因此,在當代社會,盡管意識形態不同,重視學校德育已成為各個國家教育改革一項重要內容。有的學者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敬和向往,認為“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傳統,這是很寶貴的,希望中國在對外開放和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不要拋棄它們”。學會關心,關心他人,關心公共利益,關心人類共同的生存條件,表達了新世紀所呼喚的新的道德規範,對西方社會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道德觀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