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中國著名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孫毓修主編的《童話》一書。從此,“童話”一詞開始在中國大地轟然問世了。很快,蘇聯童話、英國通話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童話作品開始在中國流傳開來,而這之中,丹麥的安徒生童話和德國的格林童話最為人們所關注。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孫毓修、周作人等人的翻譯和推廣下,安徒生和格林創造的幻想文學樣式,以童話的名稱逐漸在中國被定型定位,並開始流行。此後,這一流行便越來越擴大,從新中國成立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此,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這兩部外國的幻想故事集成為了無數中國人閱讀的對象,以致這兩位童話大師在中國幾乎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在很多中國人的眼裏,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仿佛就是童話的代名詞。在當代大力倡導閱讀的環境裏,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更是被推到了極致,使得無數的中國父母將自己於童年少年時閱讀的兩位大師童話,又以接力棒的形式傳給了他們的孩子,這就使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勢必成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孩子們的閱讀主流,甚至主導了他們對童話的認識,對文學的認識。

由於安徒生和格林在中國大眾當中的閱讀主導地位,因此一個閱讀問題便出現了。編者在進行青少年閱讀推廣的時候,無數次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和孩子開始不讀或少讀或丟棄安徒生和格林童話,他們或是讀完了,或是讀夠了,或是讀膩了。他們迫切需要新的童話集來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尤其是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了解和掌握了兩種外國童話集的產生背景和誕生故事後,更是發出了這樣的慨歎和疑問:德國的民間文學成就了格林童話,丹麥的民間文學成就了安徒生童話,難道中國的民間文學就不能成就一部中國的本土童話集嗎?

疑問和慨歎從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口中發出了,雖然微弱,卻讓編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遂決定大膽冒昧地編纂這樣一部本土的中國童話集,經過幾年的努力,便完成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部《中國本土精彩老童話大全集》。

本書共收有中國民間童話作品151篇,基本上與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的各自數量相當。這些童話按照內容共分為四輯,即動物童話、植物童話、風物童話、寶物童話。每輯的篇目數量不同,其長短也不同,就連流傳的區域和風格也不同,但就童話本身的內涵來說,卻是精準的,既符合了童話本體的理論要求,無論是故事屬性,還是故事分類,更對應了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的體例、故事母核以及故事的敘事風格。

本書的動物童話部分基本上是以動物幻化成人或動物擬人化作為全部童話的模式。這些童話的主人公都是動物,但這些動物已經不是純粹的生活在動物世界,而是從自己的世界躍到了人類世界。他們通過自己的幻化及魔力與人類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故事。這些故事將現實的世界和虛幻的世界通過轉換實現了對接,充分地展現出了魔化世界的奇妙魅力。

本書中的植物童話與動物童話的模式基本相同,也是以幻化作為童話的母核,但是,這部分童話與動物童話也是有區別的。動物童話是動物直接變幻,而植物童話有許多故事卻是人變植物。這就使得植物童話的變幻世界出現了獨特的視域,充分顯示出了中國民間童話的類型多樣化。此類童話,在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話世界裏是比較鮮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