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證策劃。組委會負責人多次召集相關部門和頻道的代表進行專題論證,在總結上屆觀眾節經驗得失,分析今年情況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第二屆觀眾節初步設想》,提出“適度預熱,突出賣點,加大強度”的操作原則,並明確了“統一策劃,統一組織,分項實施”的操作思路。根據集團黨委意見,組委會對方案進一步修改完善,幾易其稿,於8月底形成以“八大關係對接,八大活動項目”為主體的《第二屆觀眾節總體方案》。
2.前期籌備。觀眾節組委會設立八大項目組,並經集團發文任命各項目的組長、副組長。8月底,組委會召開全體項目組組長會議,闡釋《總體方案》、下達項目任務。9月中旬,各項目的執行方案製訂完成。組委會召開全體會議,審議認定執行方案。其後,集團黨委審定《總體方案》,並報請省廣電局批準備案。所有前期籌備工作全麵鋪開,緊張推進。在這一過程中,組委會動態協調、跟蹤督查,確保進度質量。10月22日,集團召開觀眾節動員大會,集團黨委書記、總裁王同元,總編輯、組委會主任程蔚東進行現場動員和部署。11月7日,組委會召開擴大會議,程蔚東同誌進行最後的臨戰動員。
3.項目實施。該階段主要由“預熱炒作”和“全麵實施”兩部分構成。預熱炒作:作為本屆觀眾節的兩個預熱造勢項目,“兩大排行”和“十大劇獻”分別於10月12日、20日率先啟動,貫穿觀眾節活動全過程,力求先聲奪人、形成影響。10月25日,組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公布活動信息。隨著觀眾節正式開幕的臨近,炒作造勢急速升溫。站台燈箱、招貼廣告、報刊配合、宣傳片集束轟炸,多個頻道也同時推出《我愛觀眾節》、《觀眾節進行時》專題節目,三集觀眾節回顧片《一起唱響》也同步製作,一係列宣傳推廣交互展開,觀眾節開始成為輿論廣泛論及的話題。全麵實施:11月8日—11月12日,所有項目全麵推開,並迅速掀起高潮,成為廣大群眾關注參與的熱點。人們到處可以觸摸觀眾節的濃厚氛圍、感受觀眾節的無限精彩。
三、觀眾節給予的經驗啟示
(一)要不斷拓展廣播電視宣傳影響力,就必須了解和把握廣大群眾的需求。麵對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不斷分化的受眾群體、多元多樣的價值取向,受眾究竟關心什麼、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成了媒體人的重要課題。預熱時間不長,活動隻有5天,一個觀眾節吸引了近千萬觀眾的廣泛參與,盛況空前。如此巨大的參與熱情已經證明,廣大群眾有著親近廣播電視媒體、對接廣播電視宣傳的強烈需求和真誠願望。隻要我們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立足群眾的文化權益,找準契合點,真正去深入、貼近、服務,就能夠創造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受到喜愛和歡迎,激起共鳴與呼應。
(二)要更好增強媒體活動的社會效果,就必須鼓勵群眾參與,強化互動。活動宣傳光靠“攪動”還不夠,還必須通過“互動”強化受眾參與體驗、對話交流的力度和程度,更好促進實現活動傳播主客體的統一。像“集團開放日”,繼續敞開大門,開放部分廣播電視演播“腹地”供群眾參觀,讓廣大觀眾零距離接觸體驗。像“兩大排行榜”,完全由觀眾決定哪一部(個)是自己最喜愛的電視劇和廣告。像觀眾嘉年華,更是成為幾十萬人踴躍參與、全杭州互動狂歡的廣場文化盛宴。像“廣告“錢塘盛會””,更是首開讓普通受眾介入高層次行業盛會的先河,使“企業—媒體—受眾”三者之間展開麵對麵的對接、對話。觀眾節正是通過各式各樣的參與、互動,使廣大觀眾對本次活動的宗旨表現出認同,共同形成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
(三)要不斷擴大活動的傳播效應,就必須重視多媒體聯動,立體型推廣。以節目促活動,廣泛開展節目活動、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的全方位聯動,有效擴大了觀眾節的社會傳播效應。在11月8日—11月12日觀眾節全麵鋪開期間,廣播電視或以新聞形式、或以專題形式、或以節目形式、或以直播形式,全力擴大活動影響。大量的活動內容也豐富了集團的廣播電視聲屏。像“觀眾嘉年華”,一天時間不僅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直接參與,還通過上、下午兩場直播,實現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同城乃至同省效應。“激情飛揚·唱響2008”主題晚會,通過兩個電視頻道的現場直播、四個電視頻道的梯度重播,形成了波及全省乃至全國的強勁聲勢。其他媒體連篇累牘的協助報道,也起到了風助火勢、火借風勢的強勁效果。更多的人即便沒有直接參與活動,也可通過媒體傳播感同身受這種“對接對話,共建和諧”的歡樂和愉悅,並使觀眾—媒體—活動—節目成為打造電視觀眾節的共同合作體。
(四)要持續提升廣播電視的競爭能力,就必須重視發揮好集團化優勢。觀眾節的成功舉辦,是集團化優勢釋放的一種結果和體現。在整個過程中,集團上下團結,廣播電視合作,不同項目聯動,技術製播、安全保衛、計劃財務、行政後勤等各部門主動積極、全力配合。遇到問題和困難,相互之間不埋怨、不講價、不推諉,而是講風格、講大局、講奉獻,充分體現了集團化優勢,確保了本屆觀眾節更上一層樓。這種經驗積累和智慧集聚,也必將成為促進集團新一輪發展的新動力。
(五)觀眾節的深刻內蘊及取得的效應,已超出一般媒體活動的範疇。本屆觀眾節完滿實現了原先的設定議題、預期目標。對於集團而言,既是一次形象和魅力的生動展示,一次內容和品牌的立體推廣,一次隊伍和作風的有效砥礪,一次對觀眾和社會的感恩回報,更是一次用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以及“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積極實踐;對廣大觀眾而言,觀眾節則已成為一種年度型的情感相約,一種高清晰的記憶珍藏,一種可融入的文化形態。因此,我們在試圖實證觀眾節究竟吸引了多少觀眾參與、提升了多少視聽率、帶來了多少市場份額的同時,更應關注它對創新媒體宣傳、提升媒體運作、優化媒體生態、打造文化精品,乃至對共建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麵的深層次影響,這些作用對於我們堪稱更加寶貴。
四、對觀眾節運作的理性審視
(一)要確保係列活動形成最大合力,就必須更好集中指向,凸現主題。觀眾節活動項目代表著觀眾與媒體的對接關係,體現著共同的活動主題。在設計規劃活動時,首先,要確保主題表述明確,活動訴求到位,節目標識清晰,以使活動更容易為觀眾所識別、所接受。其次,活動項目必須緊扣觀眾節核心、為“回報觀眾,回報社會”這一基本主題服務,以使活動能量實現更好聚集。再次,作為年度型的品牌活動,要做到傳承與創新並舉,確保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時俱進,曆久彌新,既有昨日昨時的風格、今日今時的特點,更有明日明時的期待。實踐證明,凸現主題可以相得益彰,淡化主題容易影響實效。
(二)要更好打造觀眾節這一活動品牌,最好能建立相對穩固的長效機製。本屆觀眾節已是第二次舉辦,但從籌備到實施直至開展,實行的仍是一種突擊性機製。無論是組委會辦公室、項目組還是導演組,都處於臨時抽調人員、臨時組建班子這樣一種陣前點將的應急狀態。雖經集團上下齊心協力、銳意拚搏,也較好激發了各項資源的效力效能,但在具體操作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了環節關係不夠順暢、市場運作不夠有效等瑕疵疏漏。若要將之打造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全國性活動品牌,最好能將觀眾節運作的體製機製由突擊性、階段性逐步轉向常規性、長效性,以確保更規範、更科學、更到位,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營效益。
(三)要適度調整觀眾節各個項目的時間布局,更好做到張弛有序,緊疏結合。觀眾節的高潮部分主要集中在11月8日—11月12日短短的五天時間內。八大項目無不涉及主持人,且有五項活動需要現場直播,因此,在主持人安排、排練場地和時間安排、轉播設備調度安排等方麵,存在著十分突出的矛盾,協調起來難度很大。許多主持人不得不夜以繼日,連續趕場,可謂精疲力竭、人困馬乏,不利於發揮最佳狀態。再度舉辦觀眾節,有必要對相關項目在時間布局上進行更好間隔,盡可能做到張弛有序、緊疏結合。這樣既有利於所有參與人員勞逸結合,也有利於緩解硬件使用上的矛盾和衝突,確保活動取得更好的質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