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及港台地區大學2005年世界排名

(說明:各項排名數據依次為:排名/大學名稱/標準化總得分/世界總排名)

一、大中華區大學總排名

1/國立台灣大學/17.2/183

2/清華大學/16.90/187

3/香港大學/15.58/222

4/香港科技大學/15.32/230

5/香港中文大學/14.97/241

6/北京大學/14.83/244

7/浙江大學/12.80/300

8/中國科技大學/12.15/317

9/南京大學/11.87/328

10/香港城市大學/11.57/333

11/上海交通大學/11.48/337

12/香港理工大學/11.45/340

13/複旦大學/11.25/349

14/國立清華大學/11.20/351

15/國立成功大學/10.01/393

16/吉林大學/8.85/466

17/國立交通大學/8.83/468

18/國立陽明大學/8.79/471

二、大陸大學排名

1清華大學

2/北京大學

3/浙江大學

4/中國科技大學

5/南京大學

6/上海交通大學

7/複旦大學

8/吉林大學

三、台灣大學排名

1/國立台灣大學

2/國立清華大學

3/國立成功大學

4/國立交通大學

5/國立陽明大學

四、香港大學排名

1/香港大學

2/香港科技大學

3/香港中文大學

4/香港城市大學

5/香港理工大學

(注評:本名單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05年9月14日統計數據,作者略有整理。由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已並入上海交通大學,該校的得分與排名還得適當往前移動。這個名單應該說基本上還是挺權威、合理的。但是,我不知道這樣“精確”的“標準化總得分”具體是怎麼計算出來的,還有各所大學在世界的總排名又是根據什麼標準確定的。)

“武書連版”中國大學2005年100強排名

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浙江大學4、複旦大學5、南京大學6、華中科技大學7、上海交通大學8、武漢大學9、吉林大學10、中山大學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2、四川大學13、哈爾濱工業大學14、西安交通大學15、山東大學16、天津大學17、中南大學18、南開大學19、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北京師範大學21、東南大學22、廈門大學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4、同濟大學25、華南理工大學26、中國人民大學27、大連理工大學28、西北工業大學29、東北大學30、重慶大學31、中國農業大學32、蘭州大學33、華東師範大學34、上海第二醫科大學35、中國礦業大學36、華東理工大學37、北京理工大學38、北京科技大學39、蘇州大學40、中國石油大學41、中國地質大學42、武漢理工大學43、湖南大學44、鄭州大學45、南京航空航天大學46、南京理工大學47、西安電子科技大學48、電子科技大學49、南京農業大學50、西北大學51、南京師範大學52、上海大學53、暨南大學54、西北農林科技大學55、西南交通大學56、華中農業大學57、揚州大學58、華中師範大學59、東北師範大學60、中國海洋大學61、首都醫科大學62、華南師範大學63、中國醫科大學64、山西大學65、華南農業大學66、湖南師範大學67、南京工業大學68、北京工業大學69、北京化工大學70、福建農林大學71、河海大學72、雲南大學73、北京交通大學74、中南財經政法大學75、陝西師範大學76、山東農業大學77、江蘇大學78、哈爾濱工程大學79、西南師範大學80、太原理工大學81、燕山大學82、青島大學83、福州大學84、東華大學85、上海財經大學86、河北大學87、合肥工業大學88、南昌大學89、湘潭大學90、昆明理工大學91、浙江工業大學92、北京郵電大學93、河南大學94、山東師範大學95、廣西大學96、廣東工業大學97、上海師範大學98、安徽大學99、北京林業大學100、河北師範大學

(注一:本名單來自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武書連等人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的統計數據,作者略有整理。因為其中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已並入上海交通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已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並成立西南大學的緣故,這兩所重組大學的綜合排名肯定又要往前移動位次了。)

(注二:武書連等人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建於1992年,至今已經13年。其大學排行榜排名標準,包括人才培養(包括研究生培養、本科生培養)、科學研究(包括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兩大部分,以及學校類型、學校參考類型。1993年,《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發表了《中國大學評價-1991·研究與發展》,首次將人文社會科學列入大學排名體係。1993年之前,我國所有的大學排行榜都不包含人文社會科學。)

(評一:如今的“中國大學排行榜”有多家,武書連等人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是做的時間最早、最久的,也是影響最大的。唯其如此,該課題組最有經驗,最規範,做得也最細致、深入,所以相對而言排名也是最標準、條理。但是,他們盡管說他們是“首次將人文社會科學列入大學排名體係”,其重理工輕人文的現成分仍甚明顯。另外,注重大學規模,忽略真正實力也是其一大不足。還有,他們的評分標準裏雖然含有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兩方麵,但是仍以科研活動,尤其科研成果為主,而教學活動、校園人文,學生的素質與成材被他們放在了次要地位。)

(評二:我們現在的各類大學榜是如何確定的?他們不是把各大學的辦學規模、科技威望,各種硬件指標、數據、成果或獎勵進行累加,甚至不知是依照從哪裏來的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統計數字;就是調查並統計一些著名學者、教授或社會人士、中學校長、家長的意見。這樣當然也是對的。但問題是,如何把這些綜合因素都放到一起來考慮?好像大家還做得不夠細致、深入、全麵,因而也不夠合理、準確、科學。再者,全國各地、各大中學校數以千百萬的大中學生,對各大學的綜合動態與目前情況,他們是真正的個中人,是最直接的參與者,有最具體、真實、深入的接觸與了解,故最有切身感受,其看法也最為準確,為什麼不參考他們的意見?本部分有一篇《北京高中生心目中的10所中國名校》,就反映了這種聲音。有一定的道理,有可行性,其名單也頗有其清新之處。但是,畢竟在一個地方、一個城市、一個中學、少數幾個班級的有限部分學生中進行調查,其名單顯然還不夠全麵、準確。而且也隻排了10所大學。要是多調查全國各地一些省份、城市、大中學校的數量更可觀的在校學生,再統計出這麼一個名單來,並且名單上的大學再多一些(如50強、100強),估計那個名單就是最接近科學、真理的一份“排行榜”了。不知誰願意來做這件事?)

(評三:我們國家現在有好多種大學排行榜了,這是件好事。人家西方就有很多,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排?有些人反對,認為中國的各種大學,情況各不相同,沒法比出誰高誰低來;另外,學校排名的重要性,不如專業排名的重要性;還有,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成材,不一定非要與學校排名的高低、學校的好壞牽扯到一起,重點大學也不見得個個學生是人才,一般大學也能培養人才(當然,許多人還沒進過大學門,是自學成材呢)——這些道理都不錯,我們可以接受。但是,有這麼些排行榜,我們不是也可以參考參考嗎?給各大學排排名,對他們也有壓力、督促,同時也有動力、鼓勵嘛!問題關鍵是,大學排行榜非常不好做,複雜、煩瑣、綜合統計難、標準無處找;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如今的大學排行榜做得很亂,問題很多,錯誤百出;還有,據說有不規範的人為因素在其中起幹擾作用,如關係分、金錢交易等。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那將來的排行榜就更值得做、更值得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