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修養(5)(3 / 3)

二、孔顏樂處

孔顏樂處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麵。孔子稱讚他的弟子顏回粗陋的飲食,偏僻的居處,一般人難以忍受,顏回卻不改其樂。此後,孔顏樂處成了安貧樂道的代名詞,成了儒家注重精神享受,以道德修養所帶來的內心愉悅的代名詞。孟子的所謂“大丈夫”,其表現之一就是“貧賤不能移”。西漢楊雄說“聖人樂天知命”,把孔顏之樂放在高於世俗富貴之樂的地位。在宋明理學中,孔顏樂處更成了初學者立誌,富貴者自警,窮乏者保持廉操的座右銘。周敦頤教少年二程“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並在其著作《通書》中專辟“顏子”一章。程頤因一篇《顏子所好何學》受到太學祭酒胡瑗的賞識。張載認為顏子好學不倦,具有仁智品德。朱熹把孔顏樂處擴大為與天地為一體的境界,認為孔顏樂處也就是存理去欲所得到的精神享受。明代薛镟指出孔顏樂處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不是靠身體上的自苦,而是靠刻苦勵誌、道德修養來達到的。

孔顏樂處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也還是需要的,因為它代表的是人的思想,人的精神追求。它能夠激勵人們不畏艱苦的生活,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去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精神享受。當然,追求道德理想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基礎之上,決不能把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

三、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最早是孟子提出的。孟子認為,道德修養達到一定高度,就會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鼓舞人為實現道義而勇往直前。浩然之氣不同於匹夫之勇,它是由道德修養產生的,並且要用道德修養去保護它、加強它。養浩然之氣不能間斷,不能急於求成,要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上培養。它積累至極,可以“塞於天地之間”。浩然之氣並不神秘,它實際上是由道德修養而產生的一種勇往直前的氣概。浩然之氣千百年來成了鼓舞誌士仁人不畏艱險,不恤死亡,決意行道的精神力量。

浩然之氣在宋明理學中得到特別發揮。宋明理學家推崇孟子,把養浩然之氣被當作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麵。二程、張載、朱熹、王陽明都有許多論述,他們在論述中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養理論。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培養浩然之氣,需要為道義勇往直前,需要在各種非正義麵前為正義而鬥爭。這種精神的力量在現代乃至未來的社會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至於正義、道義,其具體內容則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原則,這反映在倫理學上就是真善合一。中國哲學的許多命題是關於天道的,也是關於人道的。孟子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學說,認為人的道德本性和宇宙普遍法則本質上是同一的,修養的極致是與天為一。《易傳》認為,聖人應該是“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到漢代,興起統天地人為一的理論模式,陰陽五行作為理論框架籠罩一切。魏晉玄學亦討論“天人之際”,認為聖人“體衝和以通無(道)”。宋明理學把天人合一學說推到一個更廣闊的階段。程頤、朱熹認為宇宙根本法則與具體事物上體現的理是一致的,提出格物致知與涵養主敬的修養方法。陸九淵認為心中之理與宇宙之理“至當歸一,精義無二”,王陽明提出“心即理”等命題。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化與君子之德原無異理”,並認為人可以載成輔相天地。

天人合一可以從許多方麵解釋和發揮,我們今天除了把天看做人生活的環境、活動的背景因而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求得人與自然的協調平衡之外,也應具有與天地萬物為一的胸懷,使自然法則成為增進道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