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全省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為:到“十一五”末,全省人才總量達到170萬人左右,每萬人口擁有人才量達到590人;人才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達到10%,其中黨政人才13萬人左右,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0萬人左右,專業技術人才60萬人左右,高技能人才33萬人左右;百萬國內生產總值占用人才數由“十五”末的8.3人降為6人,接近“十五”末全國的平均水平。

(十五)甘肅省“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省委辦發[2006]46號)。

“十一五”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為:文化產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5%,現代傳媒、出版發行、文娛演藝等支柱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力爭達到20%;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初步形成與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結構合理、機製健全、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富有甘肅特色的文化產業體係,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十六)甘肅省“十一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甘發改規劃[2006]670號)。

“十一五”全省就業和社會保障的主要目標為:2010年,全省勞動力資源總量1950萬人,年均增長1.4%,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約1441萬人左右,城鎮.506萬人;全省就業人口達到1586.67萬人,增長3.7%,其中城鎮就業年均增加16萬人,城鎮就業人數超過400萬人;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每年增加0.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就業結構由“十五”末的58.5:41.5調整為56:44;2010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輸轉量達到650萬人次,輸轉人數300萬人以上。

(十七)甘肅省“十一五”民族地區發展規劃(甘發改規劃[2006]999號)。

“十一五”民族地區發展目標為: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非公有製經濟比重提高到60%以上;城鎮化水平提高到25%左右;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全省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在7‰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

(十八)甘肅省“十一五”以工代賑建設和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甘發改規劃[2006]852號)。

“十一五”以工代賑建設和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目標為:以4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主,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實現人均1畝水澆地,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實現人均2畝高標準基本農田;修建縣鄉等級公路3000公裏,其中新建1000公裏,改造2000公裏;修建鄉村道路10000公裏;新增有效灌溉麵積60萬畝,改善灌溉麵積80萬畝;修建護村護田河堤150公裏;解決100萬人、7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麵積800平方公裏;新增梯田麵積30萬畝;易地搬遷30萬人,其中貧困搬遷18萬人,地質災害避讓搬遷4萬人,生態移民8萬人。

(十九)甘肅省“十一五”經濟體製改革規劃(甘發改規劃[2006]869號)。

“十一五”全省經濟體製改革的主要任務為: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深化農村改革,促進新農村建設;支持非公有製經濟加快發展,增強發展實力;轉變政府職能,積極穩妥地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投資、財稅體製改革;加快發展各類要素市場;構建社會信用體係,積極打造“信用甘肅”;進一步完善就業、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係;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製改革;全麵擴大對外開放。

(二十)甘肅省“十一五”基礎測繪規劃(甘政辦發[2006]94號)。

“十一五”全省基礎測繪的主要目標為:實現全省21萬平方公裏農業地區的數字化成果覆蓋和城市規劃區內的測繪更新;建立相對穩定的投入機製,基本實現基礎測繪的法定周期更新;建設全省地理空間數據庫,構建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依托電子政務的示範帶動應用,提高資源共享和信息利用水平;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測繪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