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麵對壓力,家長該走出哪些誤區(1 / 2)

中考對學生是艱巨的考驗,對家長也是艱巨的考驗。我曾經見過不少家長,麵對中考心浮氣躁、進退失據,比自己的孩子還要無所適從。這對學生的複習迎考有相當負麵的影響。在初三這個敏感的時期,家長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迎接人生中的這一重大挑戰。

實事求是地說,那種到了初三還對孩子的學習很少過問,有關複習迎考的信息還需要從孩子那裏獲取的家長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家長在初三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是高度關注、積極作為的。但是,確實也有不少家長的積極作為走進了誤區,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這是初三學生的家長們要注意的。

家校溝通,共度初三

誤區之一:高標準、多比較能激起孩子的上進心

有不少家長認為隻有樹立高標準,孩子才有動力。特別是在八中初中部這樣的優質初中,初三學生家長對學生的期待更是很高。在不少家長的心目中,孩子如果沒有能進入海澱、西城的幾所“頂級”高中就是失敗。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每次考試成績都極為敏感,動輒批評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到火藥味兒十足。甚至可以說,家長的過高期待和過分緊張是初三學生家庭教育出現這樣或那樣失誤的根源。

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也有差異,學生間產生差距是難免的。作為家長,不要給自己的孩子製定一些不切實際的過高目標,應該多用鼓勵和安慰的語言,告訴孩子: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挑戰,但不是人生的全部。能夠取得好成績,考入一流高中固然很好,不能如此也並不等於就是世界末日。家長理解、寬容、鼓勵的態度能夠很好地減緩學生的心理壓力,有利於他們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同樣地,優質高中之間雖然也有差距,但更多的是體現為各有特色。以北京目前的情況來看,進入優質高中,升入大學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而且縱觀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也並不都是畢業於那幾所“頂級”高中,有不少都是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因此,家長要有一個平穩的心態。不要將自己的希望和孩子的未來都想得太狹窄。

因此,建議初三學生的家長不要過度關注考試分數,更不要動輒指責孩子,而應多花精力幫孩子分析還有哪些提升空間。家長要冷靜麵對孩子的每次考試,無論成績高低都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並對下一步的升學目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拿孩子與同齡人比較,特別是與同班、同年級的同學,或親戚朋友家同樣上初三的孩子比較。動不動就說“你看×××這次考得多好”,“你怎麼就比不上×××呢”一類的話,試圖給孩子樹立起“身邊的榜樣”。

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就是攀比行為。久而久之,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反而會惡化親子關係,加劇考前的緊張。家長不僅不應該隨意攀比,反倒應該告訴孩子:一切“以我為主”,不要東想西想,隻要盡了全力,就沒有遺憾。

退一步說,即使家長要幫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那麼這個榜樣也一定不能是孩子的同齡人,尤其跟他存在競爭關係的孩子。可以是比較年長的哥哥姐姐,用他們勤奮學習取得好成績的經曆和經驗來激勵、幫助孩子進步。

誤區之二:家長管生活,老師管學習

在《好學生是怎麼培養出來的》一書中,我已經多次提到了家長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是一種多麼錯誤的行為。這樣的家長既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很不聰明的。

遺憾的是,在初三階段仍然有這樣的家長存在。不過,他們的理由似乎有所不同。因為學校在初三年級都會特別強調學生要“緊跟教師”,因此一些家長就誤以為自己隻需要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沒有必要太多過問孩子的學習。

我認為,家長在初三不僅不能放棄對孩子學習的介入,反而應該更好、更專業地幫助孩子學習。第一,家長要從全局角度了解中考形勢,找好定位。家長要多關注、多了解最新的中考形勢,了解意向中的高中往年的招生情況、分數線情況,並向有關學校和相關部門谘詢中考政策信息。在每年四五月份的時候,許多高中都會舉辦招生谘詢會,家長要留意參加,實地了解高中學校的情況,結合其他方麵的信息,分析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報考。

第二,家長要了解學校和所在區縣初三年級的基本工作安排。比如月考的次數,期中、期末考試是否有排名分析,會考時間,體育考試時間,模擬考試時間,等等。還需要了解一些涉及孩子升學的加試、特長測試的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初三的幾次大型考試,學校或所在區縣一般會分析出上示範高中、一般高中的大概分數,家長應該高度關注這些信息,準確了解孩子學習情況,以便在選擇誌願時正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