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色相:迷失真我的業障(1 / 2)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心經》

人不是從自我本身發現自我,而是從自我的對象中發現自我。人類從伊甸園中驅逐出來,知善惡的智慧不僅僅是道德意義上的評判,而是所有事物的分析評判。當世界的界限明朗起來時,一個脫離了混沌脫離原始統一,脫離了真我的自我形象通過自我的對象而樹立起來。自我的對象,也就是客觀化的世界(我們叫它客觀世界),客觀化的自然(我們叫它客觀自然),作為自我的對象,與自我同時萌生。在佛教中,客觀世界或客觀自然被稱為“色相”。

人類已經習慣於從自我的對象中去把握自我,自我的形象也是隨客觀自然的認識的變化而變化。客觀的世界並不等於客體世界,客觀世界是觀念形態,而客體世界是本體形態。人的觀念是不斷變化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作為自我對象的客觀世界是變化無常的,因此,自我形象也是變化無常的。人沒有永恒的自我,沒有絕對自我,自我通過對象而確定,自我本身就是客觀化的。

當敵人作為自我的對象時,自我是勝利者;

當動物作為自我的對象時,自我是高貴者;

當草木作為自我的對象時,自我是靈性者;

當宇宙作為自我的對象時,自我是征服者……

有一千種對象,就會有一千種自我形象。然而,客觀世界是變化無常的,因此,人永遠也找不到自我。然而,人又是執著地追求自我。當人從原始的統一狀態中走出來,人的一個潛在的衝動就是要尋回自己,尋求自己。這是人的悲劇所在。這是分裂的悲劇所在。人永遠流浪。人生的本質就是流浪。人永遠也尋不到自己的歸宿,人無家無歸。

人們堅信自我的知覺所及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甚至有的人認為,隻有客觀的才是正確的。這種思想所製造的混亂估且不論。試問客觀=客體嗎?太陽升起來—這是客觀世界還是客體世界?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客體世界。其實不然,太陽升起來了,這是我們的觀念形態,是客觀形態。事實上地球是圍著太陽轉,太陽“如其本然”地運動,這才是客體世界。當人們堅信客觀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時,客觀化的自我也被當成一個真實的存在。當現代物理學的先進成果證明不存在一個絕對客觀的自然,而與佛陀的古老格言走向一致時,人類所執著地追求的自我形象不正是一個可悲而滑稽的虛設嗎?

佛陀對須菩提說:“凡世間所有的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咬。果能認識所有的相本體上都是非相,就能見到家征宇宙無限統一的如來的法相。”

人類心智所執著的客觀世界本質上是虛妄的。量子理論證明,不存在一個純粹的客觀世界。人類所有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都不過是人類理性的假設。佛教更是詳細地論證了客觀世界(色)的虛妄性。佛教認為,色有四大,也就是說,客觀世界由四種基本元素組成。一地大,是客觀世界中堅強性的部分,相當於科學所說的固態;二水大,是客觀世界中流濕性的部分,相當於物理學所說的液態;三火大,是客觀世界中溫燥性的部分,相當於科學所說的熱力等現象;四風大,是客觀世界中輕勁性的部分,相當於科學所說的氣態;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由這四大種組成,色從四大和合而成,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它們本身並無實體,所以佛陀說:“色不異空,莊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四大皆空,純粹客觀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那麼,自我究竟在哪裏呢?

自我到處漂泊,到處流浪,無依無靠,沒有歸宿。

人類青春期對自我的輝煌設計如夢幻泡影一般虛妄不實。

我在哪裏?!

我曾經在哪裏?

解答了兩個問題,也就解答了自我和真我的存在。

如果我在對象之中,在萬物的差別之中,那麼這是客觀化的自我,是人類理性的自我塑造,它源於生命的內在分裂與焦慮。並不是客觀的對象塑造了自我,而是生命的內在分裂導致了客觀的對象,同時在分裂在基礎上通過客觀對象塑造了自我。人因為失去了家園,而陷入無限的痛苦之中。人類不遺餘力地追求自我,設計自我乃是對失去的家園的彌補。然而,人愈是追求,愈是痛苦,在惡性循環中輾展掙紮。人執著於客觀對象(色相),就永遠也尋不到真正的我。人類在虛幻的假象中自我欺騙,人自己挖了個陷井,然後自己走進陷井中。在對象中的我,是假我,是人類知性的虛構。

我曾經在哪?“曾經所在”的我,就是與自然混然一體的始前的我,是無我之我,是真我。假我是自我,無我才是真我。隻有徹底超越自我,超越自我與自然的對立,超越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一句話,隻有在自我徹底崩潰時,才能見到真正的我—無我之我。當我們識破對象化世界的虛幻,識透客觀自我的虛幻,當我們破除對對象化世界的執著,破除對客觀自我的執著,一切的一切都是空,都是無,此時的我,就是真正的我。我如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一樣,都“如其本然”地存在,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