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不合邏輯(6)(1 / 2)

五、1.句中的“機”、“電”指代不明確,上下文也沒有作必要的交代,這樣不容易使人理解,不如直說錄音機、收音機等。

2.借代不能出現本體,這句“老牛筋”“陳老漢”同時出現,不合要求,應刪去第二句中的“陳老漢”。

六、1.√2.X3.√4.×5.√

{:、1.所比擬的柳絲、鮮花.都與句子的環境氣氛、人物心

2.發怒時,眼睛是圓睜的,這句把他發怒時比擬作老鼠偷食的情態與動作,不妥當。

八、1.比喻

2.借代

九、1.非常傷心時,淚水會情不自禁地流個不停。但是說“淚水像黃河決堤,可以把房屋也衝走了”。誇大得令人無法相信,誇張無節了。

2.這句用比喻手法誇張,不真實也不準確,頭發是黑色的,怎麼能用瀑布作比?頭發長在頭上,又怎麼能誇大為從天而降?誇張要令人信服,這句不能令人信服。

十、1.√2.√3.×4.×5.√6.√

十一、1.對句可改為:“興學育人百業新”。

2.可改為:“以無知為榮,永作愚昧漢;以無知為恥,必是聰明人”。

思考與練習(九)

一、1.√2.√3.×4.√5.×

二、1.句子結構不一致,第一句是判斷句,第二三句是敘述句,不能構成排比。

2.內容重複,不能起加強語勢的作用,不能構成排比。

三、1.反複

2.排比

3.間隔反複

4.排比

四、1.第二句“不利於團結的話”重複,顯得累贅,可刪。

2.反複要求有相同的詞語或句子,這例中“小寧,加油!”與“小寧果然不負眾望,加油了”不是間隔反複。

五、1.老四、老一含義不明確。

2.“低明”一詞生造。

六、1.對偶

2.對偶

3.對比

4.對比

5.比擬(擬人)

6.比擬(擬物)

七、1.內容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對立,所以,不能構成對比。

2.不是一個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麵,因而不能放在一起互相比較。

八、1.這句是疑問句,應改為:“難道他不是李群嗎?”

2.應刪去“不”字。

3.√

4.√

5.√

6.應刪去句中第二個“不”字。

思考與練習(十)

一(略,參見本書)

二、1.這句把“歲月”和“月份”這兩個概念搞混了,“歲月”表示相當長的時間,外延又太大,用在這裏不合適,可改為外延小一些的“月份”。

2.這句沒弄清楚“目的”和“為了”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和用法及其相互關係。“目的”本身就包含著“為了”(達到某種要求或取得某種結果)的意思。“為了”本身的作用也就是表明目的的。兩者連用,互為贅餘成分,應刪去“的目的”,這樣就能說通了。

3.這句中共用了三個“母親”,它的含義是不同的:第一個“母親”指血緣關係上生育“我”的人;第二個“母親”是個比喻的說法,表示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第三個“母親”的含義不太清楚,似乎用前兩種說法去解釋都可以,實際上作者是指祖國來說的。為了消除歧義,保持概念內涵的前後一致,應將第三個“母親”改為“祖國”,或者在它的前邊加上“祖國——”

4.句中“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一個用短語來表示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含義是泛指每當盛大的節日,如端午、中秋、重陽、春節等格外思念遠方的親人,句中的解釋則單指“八月十五中秋節”思親了,概念的外延與句中的實際內容不相適應。應將“說的是”去掉,把單指變為前麵總說、後麵分說的關係。

5.句中用“大膽”修飾“抵製”,不妥當。“抵製拜金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有政治覺悟的、有膽有識的行為,不存在大膽與不大膽的問題,隻存在覺悟與不覺悟的問題。因此,應將“大膽”改為“自覺”。

6.句中的“教室裏的課桌課凳”和“公物”是種屬關係的兩個概念,兩者不能並列起來說。愛護教室裏的課桌課凳,也就是愛護公物。應將句中的“也”改為“尤其”,以示強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