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文公、秦穆公要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和晉國、楚國同時結盟。於是,晉國軍隊駐紮在函陵,秦國軍隊在氾水南邊。
有人對鄭伯(鄭文公)說:“我們鄭國現在很危險,如果派燭之武勸說秦伯(秦穆公),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為了國家的安危,燭之武答應了。
當天夜裏,燭之武就出城了。見到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肯定會滅亡。可是,您知道隔著晉國把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麼,您又何必滅掉鄭國來擴大晉國的土地呢?那樣隻會削弱您的國力啊!如果秦國不滅亡鄭國,而是讓鄭國成為秦國東道上的盟友,對秦國來說,是沒什麼害處的。”秦伯覺得燭之武說的不是沒有道理。
燭之武接著又說:“您曾經對晉惠公是有恩的,他也曾答應把焦、瑕兩個地方讓給秦國。但是,他卻違背了這個諾言,早上渡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起城牆防禦秦國,晉國難道值得您再次信任嗎?晉國已經把鄭國當成自己的東部疆界,並且還想擴張西部的土地。如果晉國不侵犯秦國,那麼它還能侵犯誰呢?這樣不利己的事情,您還是要考慮清楚啊!”
秦伯聽了燭之武的話,非常高興,就立即與鄭國簽訂了盟約,而且派杞子、逢孫等人幫鄭國守城,就率軍回秦國了。
晉國聽說了這個消息,大臣們都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打秦國。但是晉文公念在過去秦王對自己有恩的份上也撤離了鄭國。
言行導航
燭之武受命於危難之中,為國家的利益,能夠不畏強敵,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個人趕赴敵營,勸說秦伯。麵對大國之君,燭之武不卑不亢,慷慨陳詞,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把秦晉聯盟徹底分化瓦解,使秦國撤兵,鄭國解圍,這其中包含了無窮的智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國與國之間,始終是在權衡利弊。要成為一名成功的說客,既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識,更要有出口成章的辯論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