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魯迅“怒向刀叢覓小詩”(1 / 1)

1931年1月17日,柔石、李偉森、胡也頻、殷夫、馮鏗五名左翼青年作家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了。由於柔石被捕時,衣袋裏還藏著魯迅去北新書局印書的合同,因此官廳四處搜捕魯迅,魯迅不得不外出避難,暫時住在上海花園日本公寓裏。

2月7日深夜,殺人不眨眼的反動派,在上海龍華區警備司令部將五名青年作家秘密殺害。消息傳來,魯迅心中無比憤怒。他走出屋門,來到院子裏。五烈士被害的慘景,浮現在他的眼前。他沉重地感到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他再也無法抑製心頭的悲憤,匆匆回到屋裏,在微弱的燈光下,將一腔仇恨和怒火凝聚成詩句,作為對戰友的哀悼: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敵人的屠殺嚇不倒革命的英雄。詩中充分表現了魯迅在敵人的反革命文化“圍剿”中,始終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大無畏氣概,以及“隻要我還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的永遠戰鬥的精神。

1933年的2月7日,正是五烈士遇害兩周年的日子。魯迅坐在他的寓所裏,五位青年作家英勇走向刑場的情景,又出現在他的腦海裏。他想到,今天的社會,仍然極其黑暗,反動派照樣血腥地屠殺人民,全國仍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他要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進行更深刻的揭露和控訴,他要喚起更多“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他憤然拿起筆來,寫了具有強烈戰鬥性的《為了忘卻的紀念》,作為對五烈士就義兩周年的悼念。

當魯迅寫到五烈士被害,把他兩年前寫的那首詩抄入文章中時,他發現第五句中的“眼看”和第六句中的“刀邊”沒能很充分地表現出他當時憤怒和仇恨的情緒。他想,敵人的白色恐怖,難道隻像“刀邊”而不像刀叢劍樹一樣嗎?可敬的五青年不是麵對敵人的“刀叢”走向刑場的嗎?他們的死不是比泰山還重,光照日月嗎?我怎能像旁觀者似的“眼看”呢?這樣無辜的慘遭殺害,我是“不忍看”的啊!魯迅先生清楚地記得,他當時無法抑製的悲憤,但又深深感到自己沒有能夠很恰當地表現出來。於是,他便將原詩中的“眼看”改成了“忍看”,將“刀邊”改為“刀叢”。這一改真如異軍突起,怒火烈燃,把他英勇無畏的戰鬥生活作了總的概括。

言行導航

魯迅先生的文章如投槍似匕首,犀利、敏銳、無孔不入,曾讓敵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在白色恐怖之下,魯迅先生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奮筆疾書,揭露敵人的罪行。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這種愛憎分明、“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