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回歸本源:讓心中虛妄的塵埃落定(3)(2 / 2)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要麵對著各種苦,有願望而不能如願、外界變化而不能滿足、生命無常而不可把握,都會給我們帶來“苦”,苦從我們出生時開始,並一直苦到我們死去為止。我們所做的修行雖然不能為自身去除痛苦,也不能將我們身心麻醉從而與苦隔離,卻可以幫助我們將痛苦減輕。

苦是佛教的基本觀念之一,也是四聖諦中最關鍵的一諦。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生老病死很好理解,其他四種苦都是什麼意思呢?

怨憎會苦:和冤家、仇人無法避開,每次見麵都會心生厭惡或者苦惱。

愛別離苦:與至親至愛之人分離而產生的苦。

求不得苦:用盡各種方法仍不能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理想而產生的苦。

五蘊盛苦:對個人身心過於執著而產生的苦。

我們把甘、苦、酸、辛、鹹合稱為“五味”,既是食物留在口中的五種味道,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生百態的滋味,其中的苦味往往和痛苦、辛苦、艱苦、愁眉苦臉等詞語相關聯,而真正品嚐過黃連的人會知道,內心的苦所帶來的沉重感要遠遠大於嘴裏所能嚐到的味道。

我們都知道苦是不好吃,不好受的。通常情況下,人們用兩種方式減輕自己痛苦:一是拒絕承認自己在受苦;二是不斷反省以尋找補救的辦法。但是由於對苦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此往往適得其反,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佛教為我們指引了多種滅苦的修行方法,而事實上真正能救自己脫離苦海的,也隻有我們自己;假如自己一直抗拒,又有誰能夠將你從痛苦的深淵中強行拖出來呢?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遊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菩薩也要念經,但不是念給佛祖,而是念給自己。常人去佛前發願常常帶著功利心,祈求佛祖菩薩能夠保佑他們一家平安,帶來滾滾財源,金榜題名,步步高升,可惜,這些都不是佛能給得起的。佛從修行開始,就心中慈悲,想要度盡世上可度之人,想要將受苦的眾生都拉上解脫的方舟,皆入涅槃。佛常常是抓住一個契機,給人以點化,卻不會拿著戒尺跟在眾生之後,每走一步都要為其進行點撥、指正。所以佛常常說自己沒有度人,雖度盡了一切眾生,他卻說沒有一個人是他度的,自性自度,個個都是佛,隻要你踏實地去做。

自性自度,苦海需要你自己蹚過,才能成佛,如果你還在等著別人來度你,那就永遠也得不到解脫。一個人隻有自己來承擔自己該承擔的,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路。當無路可走之時,所剩下的隻有向自己求救,打開自己的心門,點燃那盞心燈,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避難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禪性,這樣就可以不被魔迷惑。那些平時不認識真正的自我本性的人,卻想讓別人度,這就如同有自家的寶藏不用,卻專門惦記別人家的,又怎麼能稱心如意呢?

所以凡事應該反求自己。大千世界氣象萬千,我們都在苦海中沉浮,隻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自救。別人遞過來的一根稻草並不能承載起每個人的重量,裁衣尚需量體,又怎麼能夠期待萬丈紅塵之中,總有人能夠救自己於危難之中呢?

釋迦牟尼在涅槃之前曾經說過:“以自己為島嶼、為舟航、為明燈。”這句話正是對“自皈依”和自己拯救自己的力量的肯定。所以,我們應該回到自身,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肯定自己、提升自己、消融自己,用自己的力量止息世間一切苦難,自然會得到恒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