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需要交流,需要溝通,父母與子女間更是如此。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與孩子相處融洽,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遺憾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覺得,跟孩子說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更嚴重地表現在與青春期男孩的溝通上。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則更多地帶上了青春期特質——自我、叛逆、超強的自尊心以及脆弱的承受力。因此,不管家長采取怎樣的表達方式,孩子不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就是產生更嚴重的逆反心理。很多時候,家長心急火燎地跟孩子講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卻無動於衷;甚至父母還沒開口,孩子就已經嫌父母煩了。
長此以往,家長覺得與男孩的距離越來越遠,男孩的行為更是變得難以理解——天涼了,讓他加衣服,可他就是不加;平時讓他多吃點蔬菜和水果,可他就是不記得吃;讓他少和一些行為不好的同學少來往,可他就是要把人家當成好朋友;讓他好好學習,可他就是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怎麼說都不聽。等到父母想同男孩做一次徹底地溝通時,千方百計想要撬開他的嘴,可就是聽不到他最真實的想法。或者說,男孩一股腦地把自己的想法統統講了出去,結果卻讓父母聽得雲裏霧裏,不知所雲。於是,家長與男孩之間仿佛受到了“通天塔”的詛咒。
其實,家長做為男孩的第一任老師以及終身的教育者,在與男孩的溝通問題上,承擔著主要責任。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問題十分的關愛,卻不能真正將青春期男孩作為有獨立人格和強烈自尊的成人來看待,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溝通障礙的根源。比如,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了什麼問題,正在向父母訴說的時候,稍不留意語言的表達,就被父母打斷。有的父母更擅長捕風捉影,時刻都在留意男孩的言行舉止,一旦稍有不慎,就會對男孩輕則斥責,重則打罵。父母本著這種“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的判斷標準來對待孩子的錯誤傾向,那麼,最後隻能讓話到嘴邊的男孩把話再強咽下去。
“父母說,青春期男孩不聽;青春期男孩說,父母聽不進去。”這是擺在每位家長麵前切切實實的問題。因此,“如何說,青春期男孩才會聽;如何聽,青春期男孩才會講”就成了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本書為廣大青春期男孩的父母在“如何說,如何聽”的問題上,提供了一係列的解決方案。父母應成為青春期男孩最好的傾聽與訴說對象,並在說話上講究方式方法,才能與孩子溝通無障礙,才能讓孩子聽話,主動講話。也就是說,作為父母,隻要善於說,善於聽,就能與青春期男孩和諧相處,就能培養出最優秀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