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的千年很快走過了十年。
中國,這條騰飛的巨龍,更是漸入雲宵。2011年,隻過去了一個季度,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日本,成了世界第二的大國。在一片欣喜的歡呼聲中,更多的人,有著更為冷靜的思考:GDP總量雖然上去了,但人均GDP卻還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我們還沒有資格沉醉其中。與此同時,我們還清醒地看到,新世紀的頭十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正在為走出貧困而奮鬥著。他們的鬥爭,他們的付出,絲毫不遜色於他人。
這其中,江西,作為移民扶貧工程的開拓者和創新者,創造性開創出來的“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移民扶貧模式,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江西移民扶貧人,為江西經濟崛起,為中國經濟騰飛,以獨特的方式,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整村推進的好經驗
修水,是江西移民扶貧工程實施的實驗田,更是先行者,他們的移民扶貧工作不但走在全省的前列,在全國也是赫赫有名。
早在2003年9月21日,時任國務院扶貧辦主任的呂飛傑,到修水縣視察移民扶貧工作時,就盛讚揚修水縣的移民扶貧工作,確實做得好。修水縣采取的整村推進的移民扶貧方式,在全國還是第一個。
2004年5月,全國移民扶貧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修水縣召開。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一個全國性的工作經驗交流會,能夠在一個縣裏召開,這就充分說明了修水縣的移民扶貧工作得到了全國同行的肯定,同時也充分說明了江西省的移民扶貧工作在全國的地位。
2003年,江西省其實有三個地方實行了移民扶貧的試點工作,除了修水縣作為深山區的典型外,萬安縣作為庫區的典型、遂川縣作為地質災害頻發區的典型,同時也開展了移民扶貧工作。三個縣的移民扶貧工作進展的都非常順利,通過一年多的試點,也已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因此,全國移民扶貧工作現場會選擇在修水縣召開,其實也就是對江西省移民扶貧工作的一種肯定。那麼,包括修水在內的江西實的施移民扶貧工程,在剛剛實施了1年多的時間裏,到底有什麼經驗,給了國家扶貧辦以啟示?國家扶貧辦培訓中心主任餘鵬總結說,在當時,江西主要是在以下麵幾個方麵有開創之舉:
一是確定了“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移民扶貧工作思路。這條工作思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搬得出是基礎,穩得住是關鍵,富得起是要求,確保移民脫貧致富、同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移民扶貧的戰略目標。因此,移民扶貧的要求具體,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運作清晰。
二是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群眾自願、以縣為主、省市支持”的適合江西實際的移民路子。全省圍繞走好這條移民扶貧路子,著力處理好“三個關係”,即處理好政府積極引導與移民自願選擇的關係、遷出地與遷入地的關係、政府扶貧主管部門為主導與政府各個部門積極參與的關係。
三是合理利用縣域資源,遷出安置形式多樣。全省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要將數以萬計的農民遷出大山,實際上是對縣域資源的調整利用。隻有合理利用好土地資源、交通資源、水利資源、城鎮資源和人文資源,移民扶貧才能做到遷出多條路子、安置多種形式、就業多條門路。各個移民扶貧縣按照“沿公路、靠城鎮、選農場、在平原、近水電”的要求建設移民新村,創造出了多渠道、多形式安置移民的經驗,如有土集中安置、無土集中安置、有土無土分散安置等。
四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移民扶貧工作機製。在組織領導上,建立了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督促運行、落實到位的領導責任製。在工作運行上,建立了整體部署、分段實施、分段驗收、上下聯動、相互推動的高效運作機製。在資金管理上,建立了各種資金統一立戶、專賬管理、村由鄉管、縣裏監督、封閉運行、定期審計的嚴格的管理監督機製。
當然,江西省移民扶貧係統的廣大幹部,並沒有因為探索出了這麼一條道路就沾沾自喜,他們深知在移民扶貧這條道路上還有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在等待著他們。在主任劉永思的帶領下,江西省移民和扶貧辦公室隻有50多人、在所有的省政府直屬機構中可能是最年輕的機構,迸發出了令人吃驚的創造能力和行政效率。在接下來的6年移民扶貧工程的實施過程中,他們指導和帶領全省各地各級扶貧幹部,麵臨移民扶貧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沒有退縮,而是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勇於開拓,堅持以人為本,用科學發展觀解決各種問題。經過6年的發展,江西的移民扶貧工取得的成績越來越大,積累的經驗也越來越多。
成績的取得,很多時候隻能用數字來表達。一組組數字從表麵看雖然冷冰冰的,但它卻是一滴滴的心血,是一顆顆的汗珠,折射出江西省委、省政府對貧困群眾的親切關懷和各級移民扶貧幹部對困難群眾的無限牽掛。
自2003年試點至今,江西省完成移民搬遷37.01萬人,相當於移掉一個中等縣的人口。
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在移民扶貧工作中財政累計投入9.25億元,建設移民集中安置點2262個,為移民建設住房7.1萬棟969萬平方米。
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江西各地不斷開拓創新,總結出一套具有特色的移民扶貧新模式。截至2010年底,僅江西修水全縣就搬遷山區群眾10913戶53212人,建立安置小區221個,基本實現了“搬遷一座山頭、建設一處新村”的目標。
經過搬遷移民扶貧,江西各地移民安置點全部實現通路、通水、通電,移民戶的生存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據統計,江西省共為移民建設社區活動場所10.6萬平方米,修路3055公裏,架設輸電線路2733公裏,安裝自來水管8000公裏。
從實施效果來看,貧困移民的生存環境明顯好轉、發展條件得到全麵改善、貧困地區的幹群關係進一步融洽、移民對政府的滿意度大大提高。可以說,移民搬遷扶貧這項民生工程真正成為了江西省民生工程中的亮點工程。
正是因為有了全省移民扶貧幹部們的進一步探索和努力,在原有的經驗上,江西省在移民扶貧工作中又探索和總結出了更多的經驗: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是江西省移民扶貧工作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堅強保證。到2010年止,江西省政府已經連續四年將移民搬遷扶貧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的範圍,在組織保障上,為搬遷扶貧工作賦予了新內涵。
江西省各市縣也把這項工作作為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納入了年終目標考評。全省41個有移民搬遷扶貧任務縣均成立了深山區庫區移民扶貧領導小組,除個別縣外,絕大多數縣由縣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其中遂川、蓮花、萬安、贛縣、永新縣由縣委書記任組長。各縣都成立了移民搬遷扶貧工作機構,有專人負責移民扶貧工作,有些鄉鎮還配有移民專幹,興國、吉安、安福、橫峰縣的移民點還成立了村級移民扶貧工作理事會。有些縣(市)財政還撥出專門工作經費,用於移民搬遷工作。鄉(鎮)都實行一把手負責製,黨委書記親自部署、親自協調,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吉安市的一些縣(市)采取黨員幹部“1+1”結對幫扶。興國縣每個集中安置點由一名副科級幹部領導和兩名鄉鎮幹部負責,全程監控和服務移民搬遷工作。蓮花縣從縣直抽調26名科級幹部組成13個工作組進駐各鄉鎮,協助搞好移民扶貧工作。各級領導逢會必講,下鄉必看。正是因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江西省的移民扶貧工作才得以高位、高效推進。
第二,在“搬得出”上,探索了搬遷扶貧工作的新模式。“整體搬得出”是江西省開展移民扶貧工作的首要目標,也是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扶貧成本的關鍵。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各地探索和總結了多種搬遷扶貧工作的新模式,比如:依托小城鎮建設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工業園區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特色產業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龍頭企業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親朋好友分散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退耕還林,以工代賑安置移民的模式等。
在安置點的選擇上,各地可以說是科學籌劃,精心選擇,做到了幾個心中有數。一是選點的原則心中有數。每個集中安置點都必須做到有利於移民的生產生活,有利於當地的長遠發展。二是移民的意願心中有數。每個集中安置點都必須征求移民的意見,組織移民親自察看,盡最大努力滿足移民的要求。三是基礎設施條件心中有數。安置點及附近的基礎設施情況要通盤考慮,比如通路、通電、通水的情況,上學、就醫、就業的情況等。四是安全環保本質程度心中有數。安置點有無安全隱患,有無環境汙染,是否是在易澇、易旱、易洪地區等都是選擇安置點的重要因素。
在集中安置點建設上,各地都能采取“五統一分”的方法,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和分戶建房”。石城縣集中安置點注重節能環保,吉水、銅鼓縣為節約用地,十幾戶移民合建一棟房屋。在分散安置方麵,資溪縣不但將移民建房補助資金全額發放給移民個人,縣裏還按其在縣城購房150元/每平方米進行補助,銅鼓縣引導分散安置的貧困戶購買城鎮的二手房。
在宣傳引導上,各地都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寧都縣推行三個100%,即:整體搬遷村宣傳動員會村民到會率100%,政策宣傳登門上戶率100%,搬遷責任書簽訂到戶率100%,並采取請已搬遷的移民現身說法,組織村民代表到移民村參觀見學的辦法,引導移民實施搬遷。南豐縣有線電視台滾動字幕播出移民扶貧宣傳資料。安遠縣印發了《安遠縣深山區移民宣傳手冊》,修水縣製定和下發了《移民搬遷工作操作指南》。
在移民資金的使用管理上,各地都能嚴格按照扶貧資金管理使用辦法組織實施,確保了資金管理使用專款專用,封閉運行,不出問題。
第三,在“穩得住”上,實施了搬遷扶貧工作的新舉措。要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讓移民有搬出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江西省做好移民搬遷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因此,江西省始終強調移民搬遷戶才是移民扶貧的主體,縣鄉政府是移民扶貧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
在“穩得住”上,各地創新了多種搬遷扶貧工作的新經驗,比如: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危房改造相結合;與行業幫扶相結合;與小額信貸相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社會扶貧相結合等。都昌縣近兩年的集中安置點均列入了該縣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樂安縣政府發文明確規定,當年搬遷安置點均成為下年度新農村建設點。如今,全省許多集中安置點建設逐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城鎮建設的新力量。
修水、樂安等21個重點縣統籌安排、整合資源,把搬遷扶貧與危房改造有機結合,通過摸底調查,把搬遷移民戶中的特困戶同時列為危房改造戶,普惠加特惠,讓弱勢群體充分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充分體會到人間的溫暖。在行業幫扶上,各地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集中安置點建設添磚加瓦。
第四,在“能致富”上,梳理了搬遷扶貧工作的新思路。移民搬遷是手段,提高貧困戶的收入是目的。各地始終堅持以搬遷促發展、以發展促搬遷,多措並舉,千方百計拓寬移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移民自我發展能力,讓移民在創業中看到希望,實現移民“逐步富得起”的目標。為此,各地梳理了多種搬遷扶貧工作的新思路。
一送政策。各地結合實情,製定了搬遷扶貧工作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堅持移民扶貧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對移民在種養業、加工業、以及個體經商等方麵給予稅費減免優惠。
二送技術。各地都把移民納入“雨露計劃”實施範圍,通過培訓,使移民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增強就業和創業能力。
三送崗位。各地結合工業園區建設、農業產業化建設、將移民安置到園區企業務工、安置到扶貧龍頭企業務工,安置到產業基地務工,解決移民的後顧之憂。
四送資金。遂川、寧都等地在移民集中安置區組建扶貧互助基金,幫助移民戶發展生產;有的地方鼓勵和引導移民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壯大產業發展能力。
五送項目。各地扶貧辦根據移民的實際情況,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以產業基地為紐帶,積極扶持和推薦產業發展項目,為移民走上致富路提供良好的平台。於都縣石上鎮3戶移民戶將全村原有近千畝山林進行承包經營,長勝鎮的21戶移民租賃場地發展蘑菇生產;鄱陽、餘幹、都昌縣移民戶發展水產業和養殖業;廣昌、黎川移民發展茶樹菇產業;上猶、井岡山、永豐等地移民發展油茶產業等。
遂川縣在移民“能致富”上,動真情,出實招。他們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和“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培訓移民,讓6200多名移民學到一技之長,有3800多名移民從事種養加工業,有1100多移民從事個體工商業。
此外,遂川縣在移民安置社區管理方式上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社區組織是一個好的抓手,既可以解決移民的管理問題,同時又是組織和幫助移民的橋梁和紐帶,是後續幫扶的平台和載體載體,是實現“逐步富得起”目標的有效保證。沒有這個平台,就沒有幫扶的著力點。
第五,在檢查督導上,搬遷扶貧有了比較完善健全的工作機製。為確保移民搬遷工作有序推進,各地始終把加強督促檢查作為一項重要日常工作抓緊抓好。
一是建立了督查機製。省扶貧和移民辦建立了定期報表製度,每月報告工作進度;每年還將結合扶貧資金績效考評進行檢查,並將檢查結果通報全省。贛州、上饒、撫州、九江等市著力加大對縣移民搬遷工作督導的力度,以召開現場調度會、實地調研等方式,推動全市移民工作。萬安、泰和縣製定移民扶貧工作日程安排表,及時下發提醒催辦工作通知。萬安還將每月的16日確定為移民接待日,接待移民上訪,解決移民問題。上饒、橫峰縣建立和實施移民搬遷工作倒計時製。遂川縣采取了半月一報告,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調度的方法加強對移民搬遷工作的督導。
二是建立了協調機製。各地充分利用領導小組這個平台,建立和完善了管理機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會議,研究解決移民搬遷扶貧安置中遇到的突出問題。
三是建立了反饋機製。省扶貧和移民辦堅持實行月報製度,認真審核並全麵掌握全省移民搬遷工作進度,及時通報反饋情況。
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它是全省移民扶貧幹部用將近10年的智慧和汗水,用他們勤勞的雙腳走遍全省山區、庫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而換來的。 2009年12月11日至12日,“非洲國家減貧與可持續發展”研修班官員30餘人專程到修水學習考察移民扶貧工作,當得知深山移民搬出大山告別貧困,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這些來自非洲國家的官員不停地翹起大拇指,稱讚:“江西的移民扶貧,真棒!”。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普遍性是由不同的特殊性所組成的。江西省移民扶貧工作之所能夠走在全國的前列,能夠探究和總結出這麼多的寶貴經驗,也是從全省各地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在修水、萬安、遂川三縣作為深山區、庫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區移民扶貧工作試點之後,江西省的移民扶貧工作開始逐步在全省43個縣市推廣,移民扶貧工程猶如燎原之火,逐步走向全省。在當地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移民扶貧辦公室的大力推動下,各地移民扶貧工作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而使江西的移民扶貧工作出現了萬箭齊發、齊頭並進的可喜局麵。
樂安縣的六個絕招
樂安縣地處江西省中部撫州市的西南部,是一個有著800多年建縣史、集“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為一體的山區縣。全縣有1.5萬多人居住在深山區、庫淹區和地質災害區。至2003年底,全縣有2.26萬貧困人口沒有解決溫飽,6.08萬人口處於低收入狀態,還有1萬餘人居住在生存環境極差的深山區、庫區(含地勢低窪水淹區),地質災害頻發區,這是扶貧開發工作中“最難啃的骨頭”。
這些需要移民扶貧的村主要分布在金竹、穀崗、招攜、敖溪、南村等鄉鎮,特點是“一少一差一分散”。“一少”,即耕地少、資源乏,尤其水田少,多數耕地屬“掛壁土、望天丘”。穀崗鄉穀崗村肖加邊組126人,僅有22畝水田,人均不足0.2畝。“一差”,即基礎設施差,大多數村不通路、不通電、不通電話、不通郵、不通廣播電視。“一分散”,即群眾居住十分分散。如金竹佘族鄉深口村,全村1002人,分居在34個自然村,占地麵積46平方公裏。居住在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的群眾生命常受威脅。穀崗鄉速水坑28戶136人居住在四麵環山、近70度坡度的山腳邊,一到雨季村民徹夜難眠,忐忑不安,山洪暴發,山體開裂,嚴重危及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群眾的困難就是命令,群眾的困難就是召喚。為此,2004年,樂安縣委、縣政府決定用3到5年的時間,對這些居住環境惡劣的群眾實施整體搬遷。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樂安縣扶貧辦同誌的身上。
樂安縣扶貧辦隻有10個工作人員,人均要完成1500多人的移民搬遷任務,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況且移民扶貧號稱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骨頭之一,有著無法回避的六難:
一是思想工作難,有的移民普遍存在故土難離、安於現狀的想法,對搬遷顧慮重重。二是籌資建房難;三是接受安置難;四是產業結構調整難;五是債務處理難;六是公共設施建設難。
麵對這些困難和難題,樂安縣扶貧辦的同誌沒有退縮,而是以對扶貧工作的滿腔熱情,對困難群眾深厚的感情,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們加班加點、沒日沒夜,翻山越嶺,汗水浸潤了他們的肌膚,也洗滌了他們的靈魂,讓他們日益體認到移民扶貧工作的崇高與偉大。
為了協調落實好穀崗鄉一個村的移民搬遷工作,縣移民扶貧辦主任何元民僅這個村就跑了六次,難怪這個鄉的書記許良貴、鄉長易建文說,何主任對穀崗鄉的熟悉程度在某些方麵比我們當書記、鄉長的都要深。還是這個何元民,2009年五月初,他75歲的老母親生病打吊針,很希望兒子能在家陪陪,可為了陪同移民扶貧考察組考察,他硬是沒有滿足老人家的心願,狠心腸下心走進了深山。身後,是高堂老母充滿牽掛與自豪的目光。
移民扶貧不僅是對扶貧人體力的考驗,更是對扶貧人智慧的較量。做好這天下第一難的工作,除了體力 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得當,何元民帶領的樂安縣扶貧 人深深的明白這人道理。針對六難,他們亮出了六個絕招;
一是廣泛宣傳發動,解決思想認識難統一。他們向群眾宣傳政策,對比算帳,講明利弊,使移民的思想認識差距得以消失,為搬遷工作贏得了時間。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解決移民搬遷安置難。他們在工作中始終堅持群眾自願,安置形式多樣,高標準、高起點的原則,從而有效地破解了安置難的問題。
三是多種形式運行,解決建設資金籌集難。他們積極爭取各項優惠政策,同時引導移民戶采取政府補一點、自己籌一點,向親戚朋友借一點“的方法,使得資金問題迎刃而解。
四是實行陽光操作,解決移民政策難落實。他們將政策宣傳到戶,帳目公布到點,教室監督到位、補助發放到人,使得政策難落實變成了好落實。
五是強化組織領導,解決職能部門難協調。他們成立了由縣長擔任組長的移民扶貧領導小組,有力地破解了工作協調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