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居家安全常識(1)(1 / 3)

居家過日子,平平安安就是福。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點點滴滴小事,發家興業大事,過日子安全是讓人最揪心的事。平時,除了多加小心,避免出現安全事故,關鍵是要掌握安全常識。全家老老小小,都要關照到,最容易發生事故的環節、時間、地點都要考慮到。安全無小事,掌握的安全常識越多,安全就越有保障。忽視安全,就會給我們的生命財產帶來損失。

1.日常生活中怎樣注意飲食衛生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衛生,否則就會傳染疾病,危害健康,“病從口入”這句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養成吃東西以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幹這幹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以前認真用肥皂洗淨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淨。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幹淨,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3)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隻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4)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衛生質量不合格,食用、飲用會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幹淨,僅憑肉眼很難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開水最安全。

2.防治食物過敏

有些人在吃了某種食物後常常會引起過敏,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腹瀉、皮膚瘙癢、風疹塊等不良症狀。

要防止食物過敏,首先應該弄清致敏源,即引起過敏的食物是什麼。一般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以下兩類:一是水產品,包括魚、蟹、蝦及貝類,其中鮐巴魚(或稱鯖鯰魚)、黃魚、黃泥螺、沙丁魚、螃蟹最易引起過敏;二是禽蛋、乳、肉類。如果每次食用該種食物都會引起過敏症狀,則可確定它就是致敏源。

弄清致敏源後,就可以對症下藥了。辦法之一就是戒吃此種致敏食品。但有時致敏的是營養價值較高的乳、蛋類食品,絕對不食又會有損健康,那麼該怎麼辦呢?方法之二就是改變食品的烹飪方法或采用脫敏法。

已經發生過敏者,則應適當休息,避免戶外強烈的日光照射,多喝水,口服大量維生素C及抗過敏藥物;也可遵照醫生的囑咐,服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草藥;有皮疹及瘙癢者可塗止癢藥劑。

3.防治食物中毒

凡是吃了被細菌(如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肉毒杆菌等)和細菌的毒素汙染的食物,或是進食了含有有毒化學物質的食品,或是食物本身含有自然毒素(如河豚、毒蘑菇、發芽的土豆等),由這些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都叫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發生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可能是個別發病也可能是集體中毒(如發生在食堂及宴會上)。

如果飲食方麵很注意,將大大降低事物中毒的概率。食物中毒可以簡單地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細菌性食物中毒兩大類。在日常生活中,因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所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即細菌性食物中毒)較為多見。要預防食物中毒,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勿食餿飯菜。夏天,氣候炎熱,食物容易變質發餿。有的人覺得倒掉可惜,熱一熱,將就吃掉。有些食堂或飲食店,為了牟取暴利,也把變質的飯菜進行加工處理後出售,人吃了這種發餿的飯菜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主要是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先出現流口水、惡心、嘔吐,胃口不適等反應,繼之上腹疼痛和腹瀉嘔吐次數多,先吐出吃進的食物,後來連胃液膽汁都吐出來,有的還伴有血絲,嚴重者可導致脫水、肌肉抽搐及心跳加快、血壓降低等。

為防止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發生,一定要加強飲食衛生監督,做飯做菜前一定要洗手,患有化膿性皮膚病者不能參加夥房內工作或出售、保管、運輸食物的工作。學校要派專人對學校食堂和校內小店的衛生狀況進行監督和檢查。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2)勿食變質油。腐敗變質的食用油也極易導致中毒。腐敗的動植物油通常有一股“哈喇味”,這是因為油中產生低級的醛和酮,使得油脂產生這種特殊的刺鼻氣味。變質厲害的食用油毒性巨大,用它們來烹調蔬菜或煎炸食物,食後可發生急性食物中毒,產生頭暈、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3)勿食長醭(bú)的醬油、醋。瓶裏的醬油表麵上浮著一粒粒的小白點,醋的表麵上的白點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層膜,這就是“長醭”。不能吃這種浮著小白點的醬油和醋,因為長醭表明已經有毒菌侵入了,並且正在繁殖,使醬油和醋開始變質了。

4.防止喝豆漿中毒

豆漿的營養價值高,價格又便宜,是很受歡迎的大眾化流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