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韓非子》選編(12)(1 / 3)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己,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汙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係縻,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百裏奚為虜,皆所以幹其上也,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汙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嚐矯駕吾車,又嚐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

大凡進說的困難,不是難在我的才智能夠用來向君主進說,也不是難在我的口才能夠闡明我的意見,也不是難在我敢毫無顧忌地把看法全部表達出來。大凡進說的困難,在於了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說法適應他。進說對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卻用厚利去說服他,就會顯得節操低下而得到卑賤待遇,必然受到拋棄和疏遠。進說對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卻用美名去說服他,就會顯得沒有心計而又脫離實際,必定不會被接受和錄用。進說對象暗地追求原則而表麵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進說,他就會表麵上錄用而實際上疏遠進說者;用厚利向他進說,他就會暗地采納進說者的主張而表麵疏遠進說者。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泄密而失敗。未必進說者本人泄露了機密,而是談話中觸及到君主心中隱匿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表麵上做這件事,心裏卻想借此辦成別的事,進說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這樣做的意圖,如此就會身遭危險。進說者籌劃一件不平常的事情並且符合君主心意,聰明人從外部跡象上把這事猜測出來了,事情泄露出來,君主一定認為是進說者泄露的,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恩澤未厚,進說者談論卻盡其所知,如果主張得以實行並獲得成功,功德就會被君主忘記;主張實行不適而遭到失敗,就會被君主懷疑,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過錯,進說者倡言禮義來挑他的毛病,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時計謀得當而想自以為功,進說者同樣知道此計,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勉強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強迫君主停止他不願意停止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所以進說者如果和君主議論大臣,就被認為是想離間君臣關係;和君主談論近侍小臣,就被認為是想賣弄身價。談論君主喜愛的人,就被認為是拉關係;談論君主憎惡的人,就被認為是搞試探。說話直截了當,就被認為是不聰明而笨拙;談話瑣碎詳盡,就被認為是羅嗦而冗長。簡略陳述意見,就被認為是怯懦而不敢盡言;謀事空泛放任,就被認為是粗野而不懂禮貌。這些進說的困難,是不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