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博物館學專家蘇東海曾說過:如果博物館不能保持一定的科學水平和科學形象,博物館在觀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就會降低,博物館就不能在文化領域中保持較高的文化檔次,就會帶來博物館的科學危機。雖然中國博物館有著重視科學研究的優良傳統,在20世紀50年代甚至把科學研究置於博物館三職能之首,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博物館的快速發展中,博物館的科研功能卻未得到應有的加強,反而出現了日益萎縮的趨勢。博物館科研功能的萎縮,帶來的不僅是博物館的科學危機,使博物館的科學地位日益下降,使博物館逐漸淪為一種低檔次的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它將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博物館的真正起飛,影響著博物館自身的長遠發展。

陝西作為擁有各類博物館153座、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的文博大省,是較早認識到博物館科學研究重要性的省份之一。在陝西的153座博物館中,半數以上是近十年所建,這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陝西文博工作者對博物館體係結構、分類布局、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等進行綜合科學研究的結果。也可以說,陝西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博物館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當然,同全國一樣,陝西在博物館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麵臨博物館科研工作落後於現實的現狀。可喜的是,近年來,陝西各級各類博物館已更加認識到了加強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尤其是陝西省文物局,為振興博物館的科研工作,一方麵積極從政策和資金上鼓勵和支持全省文博係統的專業人員從事學術研究後記工作,另一方麵又先後組織召開了多次以博物館學為主題的學術會議,這些舉措,既推動了陝西文博係統科研工作的開展和學術水平的提高,改變了博物館科研工作滯後的現狀,同時也為促進博物館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撐。

本書收錄的55篇論文,是根據文章質量、博物館類別、級別以及地域等原則,從2005年召開的“陝西省第二屆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100餘篇參會論文中精選的,其中既有理論研究,也有經驗總結;既有對老話題的重新思考,也有對新問題的對策探討。它們基本反映了近年來陝西博物館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方麵取得的最新成果和達到的最高水平,是陝西文博係統博物館學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當然,作為編者,我們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展示過去的成果,更在於通過這些成果,開拓學術視野,提供思考素材,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個平台和起點,以此促進博物館學術研究的深入及博物館各項工作邁上新的台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入選的部分論文,已在有關正式刊物上發表過,但為了完整反映會議的全貌和成果,本書再次作了收錄。

本論文集的編輯工作雖由陝西省博物館學會承擔,但編輯工作自始至終都是在陝西省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進行的。尤其是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陝西省博物館學會名譽會長郭憲曾先生,不但親自確定了編輯原則,審定了全部書稿,撰寫了序言,而且還對書名、封麵、開本等具體問題提出了諸多建設性的意見。陝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馬力、副處長蔡理華,陝西曆史博物館館長、陝西省博物館學會會長成建正和西安半坡博物館館長、陝西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張禮智先生也對本書的編輯出版工作極為關心,他們的關心和指導,既推動了本書的按時出版,也保證了本書的學術水平。

此外,陝西曆史博物館王世平先生、三秦出版社總編輯趙建黎先生以及三秦出版社編審靳疆先生和陳飛、馬健女士,或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盡可能的方便,或為本書的編輯做了大量具體工作,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者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