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中國新聞業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場變革波瀾壯闊。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到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集團化策略,到2001年入世時的不安和狂躁,中國新聞媒體一邊摸石頭,一邊過急流,發展到今天,也到了一個必須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的曆史新階段。如果說,21世紀的頭五年我們還滿腦子都是如何做大做強抵禦“列強”的焦慮,那麼,21世紀的後五年則不僅是做大做強的命題,還有走出國門真正“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聽到中國人聲音的期許和自豪。可以說,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新聞業麵對的最具感召力的曆史使命。

憑借2003年伊拉克戰爭報道而在西方壟斷的國際新聞市場上大獲成功的阿拉伯半島電視台(AlJazeera)為中國新聞業同行“走出去”帶來了精神鼓舞,而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事實為媒體“走出去”帶來了紮實的物質保障。在歐美各大新聞機構因金融危機考慮裁員考慮降低費用節約成本的時候,中國國家級媒體則不斷在海外擴張,掀起“走出去”的中國浪潮。這場由政府主導的“走出去”戰役最終成效幾何還有待觀察,但中國新聞媒體卻不能不在擴張的狂歡過程中認真思考自身存在的嚴峻問題。

在新華社做記者的幾年讓我有充分的時間了解中國新聞媒體的運作機理,隨後幾年我在課餘為第一家常駐重慶的西方電視新聞機構工作的機會又讓我能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和思考中國新聞媒體麵臨的問題,而大學新聞學教師的職業身份又能夠讓我冷靜、客觀、科學地分析我所看到的、聽到的並最終確證的那些問題和困難。

中國新聞業的變革顯然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國當代曆史發展中的一環,也是世界新聞業發展的一個部分。忘記這點,我們所有的觀察和思考都會陷入孤立無援的窘境,所有的結論也就會因為缺乏曆史的語境和現實的宏觀背景而毫無意義。正如阿拉伯半島電視台的成功一樣,如果看不到其背後對新聞業本質的努力把握和國際間新聞自由流通理念的支撐,我們所有的分析都隻不過是缺乏靈魂的技術靈光,一閃即逝。

本書結合最近十年來中國新聞界出現的熱點和爭議案例,在媒體社會責任理論的框架下展開分析和批判。第一章以2004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為例,指出中國媒體當前存在乘人之危、先行審判、報道侵權、嚴肅罪案報道娛樂化和媒體霸權顯現等五宗“罪”。第二章結合案例,分析並進一步指出主流媒體影響力減弱甚至消失、媒體警示功能喪失、虛假新聞泛濫、為商業炒作而不惜放棄核證職責等當前中國新聞業改革必須解決的嚴重問題。第三章分別從公共利益、隱私權侵犯和新聞職業道德等三個層麵解剖這些問題和現象產生的根源。第四章從經濟和市場競爭的角度,圍繞新聞從業者這個主體,從傳統的通訊員製度、當今的新聞線人職業和西方新聞界的自由撰稿人製度等三個維度入手,深度探討了中國新聞業發展的特有語境。第五章從社會責任理論的建構、社會責任外部製衡機製的建立、客觀性原則的把握和新聞學核心的認識等方麵層層遞進,最終展開論述新聞記者專業主義素養對中國新聞業解決當前麵臨的困難和問題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

中國新聞媒體存在的問題並不是這樣的一本學術專著就可以一勞永逸徹底解決的。正如作者在本書結束時所說的那樣:“在政治控製趨緊和市場利益強大誘惑的雙重困境下,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大陸的變異和轉向說明的並非是這一西方‘舶來品’不服水土,而恰恰是大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需要做係統而深入的改造,從媒體內部到外部培養起新聞專業主義孕育、產生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當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大陸複雜而迥異的社會環境下得以再生的時候,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才能真正擁有承擔起其社會責任的能力。”這種係統而深入的改造,是本書寄予的一個願望,也是眾多新聞人畢生的訴求,更是一名大學新聞學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韌

2013年5月8日完稿於西南政法大學毓秀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