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有兩個強大的部落。黃帝部落,部落首領姓公孫,號有熊氏,出生在山東曲阜的壽丘,後遷居姬水之濱的軒轅山坡上,所以改姓姬,取名軒轅,後人稱為黃帝;炎部部落,興起於薑水(渭水支流),故薑姓,部落首領姓薑,號神農氏,後人稱為炎帝。
“炎黃”是炎帝和黃帝的並稱。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從黃帝和炎帝開始的。
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屬於夏民族。“夏”是族名,作為族名,“夏”含有“大”的意思。夏民族是居住在西方的民族。“華”的概念源於東方的夷人,夷人是中原一帶最早的居民,故夷民族亦稱“華族”。“華夏”就是華夷民族和夏民族的合稱,他們基本代表了中國人的全部。
傳說黃帝生下來就相貌堂堂,前額隆起,像太陽懸空。說他兩個多月就能說話,幾歲時就才智過人,能言善辯。到二十歲已能友愛處世,寬厚待人。
黃帝是夏族集團的首領,其部族主要活動於黃河中遊一帶。蚩尤是九黎族首領,原活動於長江中遊及淮水流域。
當時氏族製度開始解體。為了增加奴隸,擴大財富和領地,氏族部落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黃帝便積極學習行軍布陣,做好作戰準備。同時,他又率兵對那些破壞部落聯盟規章的部落進行征伐,使各部落首領都歸附服從他。然而,蚩尤為首領的部落聯盟最勇猛也最殘暴,經常到別的部落去搶掠屠殺,沒有哪個能夠戰勝他。
於是,遠近許多弱小的部落都紛紛歸附軒轅。從此,黃帝族的勢力範圍擴大了,力量也強大了。
黃帝當時正力求向華北大平原發展,而為爭奪遊牧畋獵之地,蚩尤也聯合81個小部族兼並附近部族,進逼黃河中遊。
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求助於黃帝。鑒於“蚩尤作敵”、黎族入侵,黃帝毅然“征師諸侯”,聯合夏族各部族,奮起打擊。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史稱“涿鹿之戰。”此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次部族戰爭。
涿鹿之戰中黃帝采取了退遁誘敵、示短揚長的戰略,避其鋒芒,以逸待勞,一舉獲勝。當蚩尤由空桑(今河南開封陳留鎮)
北進時,黃帝主動引退。待蚩尤疲於奔命、進至涿鹿之際,開始反擊。當時暴風大作、塵沙蔽天,蚩尤疑為神意,彷徨畏懼,手足無措。傳說當時黃帝使用指南車指示方向,因得天時地利,乘亂追擊,大敗九黎部族,擒殺蚩尤,以黃帝勝戰而告終。諸侯尊軒轅為天子,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軒轅是個很有謀略和勇武的人。為長遠計,他積極改革內政,教化萬民,讓人民安居樂業。他派遣使者,經常去安撫四方前來歸順的部落。他推行種菽、麥、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他嚴格軍事訓練,努力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但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
黃帝與炎帝的軍隊在阪泉(河北涿鹿縣東)相遇。雙方在阪泉平野之地展開了殊死決戰。經過三次交戰,炎帝戰敗了。於是,炎帝認輸,與黃帝結成聯盟。
黃帝統一了中原。炎、黃兩族開始融合成一體,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