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曆史語言學中的比較和對比(1)(1 / 3)

曆史語言學中的比較和對比

黃樹先 王麗媛

摘要 一種語言當然也可以研究,但是很困難。我們主張應該對語言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才能看出語言的共性和獨特之處。比較有兩種,一種是曆史比較,一種是類型學的比較。一般的看法,這兩種比較有本質的差異。我們讚成把這兩種比較有機融合起來,使語言的研究更為寬廣。

關鍵詞 語言比較;曆史比較;類型學比較

曆史語言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對有親屬關係的語言進行比較,以期追溯語言的曆史,探討語言的早期麵貌。我們認為,除了這種比較外,我們還應該借助類型學的方法和成果,來指導我們的研究,檢驗我們的研究結果。本文認為比較和對比應該是曆史語言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曆史比較法可以推測曆史上某些語言可能存在什麼樣的狀態,而類型學則可以檢驗哪些推測符合語言學一般原理,是合理的,哪些是違背語言規則的,是不合理的。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把語言分成共時和曆時,語言的研究大體上也分為共時語言學和曆時語言學[1]。一般的學者都認為共時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某個平麵,比如現代漢語的描寫和分析。這種研究不涉及語言各個成分的曆史和來源。曆時語言學研究語言的發展和演變,探討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

我們還可以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對比來研究語言,這就是比較語言學。有親屬關係語言的比較和沒有親屬關係的語言的比較,其性質是不一樣的。這兩種方法主要的分歧應該是研究的旨趣有差異。法國比較語言學家梅耶曾說過:“進行比較工作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從比較中揭示普遍的規律,一種是從比較中找出曆史的情況。這兩個類型的比較都是正當的,可又是完全不同的。”[2]梅耶指出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差異是有意義的。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這兩種方法有共同的地方,這就是“比較”。兩種比較各有其研究的旨趣,我們在語言研究中,可以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

一、比較和對比:相互補充

傳統的看法,對比和比較是兩種性質完全不一樣的研究學科或者叫思路。在比較語言學中,許多學者也不大會想到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和研究成果。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裏,這兩個學科很少能夠交叉。

羅曼·雅柯布森很早就意識到,這兩種比較方法是應該相互補充的。他在《類型研究及其對曆史比較語言學的貢獻》一文中對這兩種方法進行了分析,然後引用格林伯格的觀點,認為語言類型學可以幫助曆史語言學,“我們的預測力,因為在一個共時係統裏,一些發展是很可能的,一些不大可能,一些可以排除掉”[3]。根據這個觀點,雅柯布森進一步申述:“語言的重建狀態與類型學發現的一般規則發生衝突,就會使重建出現問題。”[3]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運用類型學發現的語言學一般規律來檢驗重建的成果。

國內一些學者也有意識地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和成果來檢驗漢語的重建。潘悟雲教授對上古漢語語音的元音構擬進行了評述[4]。

高本漢的上古音有15個元音[5],董同龢20個[6],李方桂4個[7],王力6個[8]。潘悟雲先生認為,有兩個原因造成了上古漢語元音的差異。一是對上古韻部的認識不同,高本漢等人認為,上古漢語一個韻部有不同的主元音。後來的學者,如王力、李方桂等先生則認為,一個韻部主元音應該是相同的。第二,是對於從上古到中古的語音演變有不同的看法。

高本漢的元音係統i隻作介音,不是主元音,這不符合自然語言特點;後元音多於前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