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這本書應當是一個意外吧。從來不擅長寫作的我,初中時曾被語文老師稱為“難產”的我,怎麼會寫出這些文章?我的文章有的用中文書寫,有的用英文書寫,無論是采取哪一門語言,我都從來沒有熱愛過寫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願意用心去生活,去體驗,去思考,並寫下我對發生在周圍事物的看法。我知道我隻是個凡人,那麼我想用這最真實的筆,最真實的我和最真實的觀點記錄下我個人對生活瑣事的看法和理解。這樣一來,希望讀者能夠從中或多或少地得到啟發,從而引發自己對事物的思考和見解。同時,多少年過去後,當我再翻開這本雜記時,會清晰地回憶起當年的我,我的思想,我的品性,我的一切。麵對過去的我,如今又是怎樣的評價呢?

我堅信一個人身上最具有價值的應當是他的思想。人類主宰整個世界依靠的是智慧。世上的一切發明和創造,全部來自於樸素而又單一的想法。因此,一個人怎樣去看待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和存在的事物變得尤其重要。思考,是一個極其有力的詞語,因為從微觀的角度上它可以主宰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從宏觀的角度它可以改變整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命運。這是我主張人們學會思考的主要原因。通過思考,可以明白很多事情,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聰明且增長見識。世間存在的萬物皆有存在的原因,世上發生的事情無不有存在的道理。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2006年,我步入高中。這也許正是我的人生觀逐漸形成的時期。我對周圍存在的事物和發生的一些事情有很多看法,就從這一年開始寫下了很多個人的看法。我清楚有些看法可能會偏激,會不成熟,可重要的是我一直用最直白、最真實的眼光看待和評價身邊的事物。我想通過我的文字鼓動人們來思考,同時激勵自己如逆水行舟般前進。我的文采絕對不優秀,但是我要寫,寫出我自己的價值和思想,供人們來參考。青春期也許是悸動的,是浮躁的,是懵懂的,但是我要真實地表達和展現它。父親說這本書的名字可以叫《青春期的思考》,因為它記錄了我在這個黃金年齡段的人生感悟。我的語言有時很尖銳,有的觀點也許很極端,但相信引出的一些論點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積極的。

遲鍵澤是我在北京二十五中學認識的一名同學,現在澳大利亞留學。我寫過的日誌大多曾發表在網上。遲鍵澤讀過很多,並且留下了一些寶貴的評論。經過他的同意,我願意把他的部分評論放在各自日誌的結尾處。

作為一名留學生,我在十八歲,這個正要開始形成社會意識的當口,毫不猶豫地踏出國門。在整個家庭裏,我是唯一在美國獨立生活,接觸美國文化最多的成員。每一次回到中國,每一次與家人長談,甚或在國際電話中的對話,都能讓我感受到中美文化差異的碰撞,因此我會對一些問題和事物有獨特的見解。現在的許多孩子和家長會有矛盾,有時候雙方會因為多種多樣的因素難以交流。這很正常,因為生活的年代不一樣了,思維方式不一樣了,甚至文化背景也不一樣了。所謂“成長在青春期中的孩子”就一定是稚嫩的嗎?就一定是無知的嗎?就一定是倔強的嗎?我堅信不是。人生是在做一筆交易。沒有人會同時擁有一切。一個人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在不失去的同時卻總是能夠不停地得到,那將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

我把《菜根譚》中的一句話看做人生第一境界:“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人生如果可以總結為兩個字,那麼我認為這兩個字可以是“舍得”。人生如果可以隻總結為一個字,那麼我認為這個字可以是“度”。

施禹丞

2011年3月8日